一府二鹿三艋舺
作者:蔡承豪
一府二鹿三艋
文:蔡承豪
商業與貿易是臺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透過貿易交換、
互通有無,活絡了後方的生產作業及服務行業。而港口則是商業
發生的所在地,這同時反映出港口的雙重意義:船隻航行的終
點,及對外出口的起點。清代臺灣出現過大大小小的港口,據
統計約有兩百個,
90%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區,平均不到 10公里就有一個港口,
有所謂「臺郡背山面海,南北綿長千里,處處可以收口。」
眾多的港口,提供了貿易進出的根據地。
興盛的港市
17世紀時,臺灣的貿易對手雖然包括東亞甚至遠達歐洲;
但到了清代,貿易則逐漸限於中國。雖然往來的國家變少了,
不過,面對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反而沒有了限制。而
且海運的方式,通常一、二天航程便能抵達浙江、江蘇等地,
還比內地各省更有效率,成為優勢之一。
在繁華的港市中,郊商、商行、洋行林立,產生了各式的
商業文化,並孕育了港市特有的文化氣息。而在這麼多的港口
中,尤其「一府、二鹿、三艋舺」最為重要,這句朗朗上口的
諺語,反映臺南、鹿港、艋舺(萬華)南、中、北三個最主要
的貿易港市,亦呈現出臺灣由南往北的發展過程。而會這樣集
中於這幾個港的現象,除了南、中、北各地生產及輸出的需求,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臺灣港口的管理政策。一方面,清政府希
望有部分的人力前往臺灣開墾,並將生產的米穀以海運送往福
建,補充當地糧食的不足。另一方面,清政府人力物力有限,
不希望有過多船隻往來,故將通商口岸數量限制到最低以便管
理,故初期能與大陸對渡的,就只限於鹿耳門。到了乾隆年間,
才又陸續開放鹿港、艋舺,與福建的廈門、蚶江、五虎門等指
定港口對渡。後來又有海豐港(雲林麥寮)、烏石港(宜蘭頭城)
等港口被開放,不過海豐港為鹿港的輔助港,烏石港位在宜蘭
且市場較小,故主要貿易仍集中於三大港。
全臺首府:府城臺南
臺南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亦是臺灣入清版圖之初的統治中
心—臺灣府的所在地,直到晚清時才被臺北府城取代。
在初期,鹿耳門港在官方的規定下,是臺灣與中國大陸來往的
唯一正口,舟車雲集、商業繁盛,是臺灣第一大城。一年往返
的船隻,光是在臺南鹿耳門與廈門之間,就有千餘艘。
有著「眾舟魚貫而進,雲帆連綴,邑治望之,如秋雁之排遠空」
這般的形容。連帶使得臺南地區郊商,及商業同業公會數量繁多,
其中以三郊最為過去伴隨港口聚落而生的廟宇,如今仍是當地居
民的信仰中心-圖為臺南鹿耳門天后宮/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有名,掌握當地的商品交易買賣,在地方治安與經濟上扮演重
要的角色。因為商業的發展,城內也出現經營專門行業的街道。
八郊林立:鹿港
鹿港舊稱「鹿仔港」,早期是移民登陸臺灣中部的港口之一。
隨著水田稻作發展及人口的增加,鹿港商業亦隨之興盛。
1784年正式開放鹿港與泉州蚶江口通航,該港成為臺灣第二大
港市,當時的鹿港大街上,「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
貨充盈。」如同其他港市,郊在清代鹿港的發展中,占有舉足
輕重的地位。其中尤以八郊,即八個同業公會最為有名,鹿港
龍山寺內,仍留有 1859年八郊共同捐獻,在浙江寧波鑄造,
重逾千斤,現今仍是臺灣留存最大的古鐘,「龍山曉鐘」因此
成為鹿港八景之一,並為當年的盛況做了最佳的見證。
北臺樞紐:艋舺
淡水河流域由大漢溪(舊名大嵙崁溪)、新店溪、基隆河組成,
許多沿岸鄉皆藉著便利的河運互相往來,形成一套以淡過去伴隨
港口聚落而生的廟宇,如今仍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圖為彰化
鹿港龍山寺/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水河流域為主的經貿網絡。艋舺
因應著臺北盆地的開墾而起,出口稻米、藍靛等物產,成為北臺
第一大港市,再加上1788年開放八里成為對渡港口,艋舺更加
興盛,所謂「艋舺民居鋪戶納四、五千家..商船聚集,闤闠最盛
(闤闠為市場之意)。」龍山寺即是郊商集資所興建,寺中仍
留有郊商所捐獻的匾額、梁柱,展現其驚人的財富。
一府、二鹿、三艋舺,各在臺灣的南、中、北,肩負起貿
易樞紐的重責大任。曾是各具獨特風情的喧囂港市,現今或許
不再負起經貿的重責大任,不過所存留下來的各式文化遺產,
過去伴隨港口聚落而生的廟宇,如今仍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圖為臺北萬華龍山寺/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知識加油站
府城、鹿港、艋舺有幾個共通點,一是這些地區的漢人移民都以泉
州人為多,泉州人善經營,使這些地區商業繁盛、文風鼎盛、古蹟眾多;
二是都因河流及港口而興盛。
在臺灣早年的移民開墾和貿易上,一個地區的開發和河流的關係十
分密切,南部的安平溪、中部的鹿港溪以及北部的淡水河,就是造成一
府、二鹿、三艋舺的功臣。但鹿港則在河流淤淺後,造成繁華的轉移,
府城和艋舺則在開港通商後各有另一波發展的轉變。
(文:蕭景文)
依然藏身在三大城市中,等待我們去細細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