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星到高雄火車站
作者:蔡承豪
哈瑪星到高雄火車站
文:蔡承豪
在高雄市建國路與中山路交會的繁華中心,一座帝冠式建
築靜靜地佇立著,它曾是高雄交通運輸的樞紐,鐵路縱貫線的
南端終站,以及屏東線的起點;這裡曾經是多少人悲歡離合的
起點與終點,也是多少遊子午夜夢迴的故鄉指標。它現今已暫
時退出繁華的舞臺,宛如沉睡一般,它是—高雄火車站。
火車時代的到臨
由於高雄(打狗)港在晚清時開放外國通商,加上鄰近鳳
山平原的物資豐富,高雄地位日益重要。當時曾一度有將鐵路
延伸至高雄之議,不過因經費困難而沒有實現。要到日治時期,
日本殖民政府才將鐵路引入高雄。 1899年 11月,臺灣總督府
為了糖、米等物資的轉運,以高雄為中心,分別興建至臺南、
至九曲堂的兩條鐵路工程,並建築「打狗停車站」,即第一代
的木造高雄車站,於隔年
11月28日開始營運,高雄的鐵路時代就此展開。而隨著高雄人口的
成長,以及物資流量的增加,1904年臺灣總督府決定在原港灣
西北側,填埋海埔新生地以興建新的高雄港站,1908年落成啟
用,第二代的高雄火車站也移到港區內。搭配1907年新築成
的高雄港所帶來的頻繁貨運,加上1908年打通臺灣南北的縱
貫鐵路的完工,使得高雄火車站的營運量不斷提升。這條位於
海濱的路線,被稱之為「濱線」(Hamasen),當地人取其日
本音,將該地稱做「哈瑪星」,為現今不再提供客運服務的第
二代高雄車站,留下最好的見證。
哈瑪星港口今貌-駁二藝術特區,沿著港口舊倉庫區興建的輕軌,
宛若新的「濱線」
/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從「打狗驛」到「高雄驛」1920年打狗改名為高雄,「打狗驛」
也隨著更名為「高雄驛」,而且更加的忙碌。火車的開通,除了
貨運運輸的躍升外,並方便了往來於各地的民眾,不少學子、遊
客紛紛以高雄站為起始點,往來各地追尋夢想,讓客運業務量蒸
蒸日上,原來的高雄驛漸漸不敷使用。為了配合高雄快速的人口
成長需求而實施的市區大改正,加上日本戰時的南進政策,最後
選擇在大港庄一帶建立新的現代化鋼筋水泥式之第三代高雄火車站。
1939年,新火車站開始動工,並在
1941年6月20日正
式竣工啟用,成為日治時期五大車站中,最後一個完成者。站
房主體以「唐破風」建築為主要設計風格,一般又稱為「興亞
帝冠式」建築,中央門廳挑高兩層並設有屋塔,上為日本傳統
日治時代興建的高雄車站現為高雄鐵路
地下化展示館/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寶形屋頂,並搭配著西洋式玄關、大廳,及有如日光廟的屋宇
結構,彷彿兼容了西式凡爾賽宮與日式日光廟威權形式。空間
細部處理採浮雕線腳、花草邊框與梁柱之仿斗拱接頭,雕刻較
其他車站為細緻。雄偉的外觀與都市規劃軸線端點之配合,處
處彰顯殖民統治的威權與南進東亞之企圖,成為日本帝國南端
最佳的門面。
戰後,鐵路運輸在高雄地區依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客
貨進出頻繁。1973年,臺灣開始規劃西部鐵路電氣化工程,1979
年全線實施電氣化,南北往來時間大幅縮短,從基隆到高
雄僅須4小時,比過去節省了一半;同時,增加了鐵路容量,
促進了高雄經濟的快速發展。高雄火車站,真可說是高雄經濟
發展的前導車頭。
等待重生
進入21世紀,隨著高雄市區的發展,以及三鐵共構(捷運、
高速鐵路、臺鐵)工程的展開,勞苦功高的第三代高雄火車站
不得不卸下其重擔,於2002年3月27日發出最後一班列車,
等待新的車站來接手。
然而這個造型優美且曾肩負重任的高雄車站,卻一度有可
能遭到拆除。但在各方的奔走下,車站終於被保留下來,不過
為了鐵路地下化等施工,仍必須移動它的「尊架」至一旁的原
臺汽停車場駐足。這番的遷移並非易事,加上當初扎實的工法,
讓搬遷人員不得不佩服其老當益壯的姿態,從 2002年8月16日
開始,每天緩慢的移動,至8月 29日終於遷移完畢,老車站終
可暫時棲身於此。並在隔年將它規劃為高雄願景館,以「城
市游移」為主要理念,數位博物館為執行策略,並結合文化地
景與城市願景,讓這個老車站,搖身一變成為承載高雄未來願
景的地標。
在三鐵共構完成後,火車站將再移回它原先的所在地,而當地
因交通建設的完成,繁華必然再度降臨。老火車站雖或許不再
成為遊子們的進出地,但仍默默的聳立在臺灣南方,那個它佇
立超過一甲子的地方,靜待著另一個重生契機。
鐵路地下化的新高雄車站已於2018年正式啟用/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