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板橋林家花園

作者:吳美枝

探訪板橋林家花園 第一頁 探訪板橋林家花園 第二頁
探訪板橋林家花園 文:吳美枝 林本源園邸,俗稱板橋林家花園,是林本源家族於板橋興 建的房舍,總面積約6,054坪,分成「園」和「邸」兩個部分: 園又被稱作「板橋林家花園」,指的是住屋之外的庭園部分; 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處,即庭園西側的三落大厝。目前無 法考據出林本源園邸興建的精確年份,一般而言,應是隨著林 家主厝興建而陸續完工的。當年有能力興建園林庭園的,除了 官衙之外,就是社會上具有名望與地位的顯貴,他們為了追求 生活享受,或以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巨賈,往往會不 惜鉅資興建規模宏大的園林庭園。臺灣南北各地都建有園林, 其中以臺南吳園、新竹北郭園、板橋林本源園邸、霧峰萊園最 為有名,並稱「臺灣四大名園」。 1778年(清乾隆43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渡海來臺, 至淡水廳新莊(今新北新莊),是板橋林家最早抵臺的先祖。 板橋林家花園一景/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林應寅的次子林平侯於 16歲時(1782年)渡臺尋訪父親,受僱於米商鄭谷。鄭谷發現 林平侯有經商智慧,於是幫助他創業。林平侯在運米業上獲得 豐厚的利潤,之後還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累積不 少財富。嘉慶年間,淡水發生嚴重的漳泉械鬥事件,為了避禍, 林平侯遷居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的三層(今福安里),不 僅興建巨宅、築大嵙崁堡防禦亂民,還興築灌溉水圳、開墾田地 ,所以田租收入大增。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 請朝廷興建淡水城。1847年(清道光2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 便,更在枋橋(今板橋)建弼益館。 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 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商店號):飲記、水 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 為總家號。其中,林國華與林國芳兩人的事業最為成功。當時 械鬥事件仍未平息,為了避禍,兄弟二人在枋橋漳州籍居民的 邀請之下,於1851年(清咸豐元年)在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 並於落成後舉家遷入。由於林家遷居板橋,使板橋有更進一步 的發展,而板橋林家漸漸成為漳州人的中心,板橋也進而成為 漳籍人士重要的根據地及指揮中心。 清咸豐時期,臺北淡水河流域時有嚴重的漳、泉械鬥事件, 而以泉州人占有絕大的優勢。當時林家舊大厝面向北方,不設 大門,而是設左右兩門,並有防禦性高的銃眼以供架槍。此外, 林家為了保護身家安全,還招募了數百位壯丁防守,這種以勇 守禦的狀況,保留至日治初期。但這種方式只保障了林家,未 能有效的保障板橋街的安全。1855(清咸豐 5)年,漳泉械鬥 仍未止息,板橋紳民為防衛起見,決議捐款共築板橋城,以防 範泉州人。而實際上捐款最多者,並居策劃地位的就是板橋林 家。板橋城的周長約二里,在臺北城興建前,是臺北盆地唯一 築有城牆的市鎮。城外有圳水通流,兼具防衛與灌溉之用,城 內警衛森嚴,夜間還有巡更制度。 當年林家遷居板橋,立即興建三落大厝,大厝建成不久,便開 始興建園林庭園,並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 席(即家庭教師)。三落大厝的入門處有池塘(即風水池), 每一落的格局都是一廳四房,第一落中央為客廳,第二落為正 廳,第三落為祖廳,只供奉祖先牌位。三落大厝的建材,重要 木料均採用福州出產的福杉,在地基上,基壇高達 7尺,上面 舖滿龜甲形大磚石。石材大多為臺灣的觀音山石,部分使用中 國的花崗岩,其雕飾藝術展現出成熟的技藝,堪稱北臺灣最美 的一座建築物。 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很快 的成為臺灣的鉅富,也繼承了林本源園邸的經營,並達到顛峰。 清日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林維源等人 板橋林家花園一景/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為了避難遷入中國,未再返臺。日治初期,園邸慢慢遭受破壞。 1949年,國共內戰,眾多難民來臺,不少人選擇林家作為暫 棲之地,隨後也有臺籍人士相繼入住,總計有一千多人、三百 多戶,政府還編了一個行政管理區劃為「留侯里」。但林本源 園邸內部的居住者卻任意拆建,毀壞建物,國內外人士相繼呼 籲政府必須遷出現住戶,並整修維護林本源園邸。1977年, 林本源祭祀公業將林家花園的產權捐給臺北縣政府(今新北市 政府),並捐出1,100萬元作為整修經費。臺北縣政府立即辦 理居民的遷出作業,隔年並委託臺灣大學土木所都計室(臺大 建築與城鄉所前身),進行恢復舊觀的測繪及修復計畫工作。 1982年,林家花園修復工程展開,歷經4年終告完成。 板橋林家花園一景/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