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帝雉
作者:劉克襄
臺灣帝雉
文:劉克襄
百多年前,日本剛剛占領臺灣時,很多山區仍是
未知的世界。有一位英國探險家叫古費洛(Walter
Goodfellow),卻看上這一點,千里迢迢搭船抵達臺
灣,準備深入觀察。那個年代交通還不是很方便,為
何他積極地想上山呢?原來,當時很多自然科學家都
知道,臺灣孤獨地座落於太平洋西岸,擁有許多三千
公尺以上的高山。這樣特殊的條件,讓他們相信,
帝雉又稱臺灣帝雉/臺灣微庫提供
一個大洋上的高山孤島,勢必擁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新
物種。
古費洛便是抱持著這個想法來臺,準備攀登臺灣最高的
玉山。抵達後,這位探險家隨即到中部的集集,在那兒
採購登山的用品。最後,他花費了不少財力,僱請扛運
貨物的苦力,在日本警察和原住民的帶領下,沿著清朝
開闢的八通關古道,朝玉山出發。
臺灣眾多高山中,古費洛為何選擇玉山攀爬呢?他的想
法一如其他探險者。玉山是臺灣最高山,如果能爬上這
個山區,意味著任何海拔的動物都可能遇見。況且當時
雖然有許多探險家在臺灣旅行,也有人試圖攀登玉山,
但一直沒有人爬上去。
古費洛沿八通關古道上山後,一路上都在打獵。抵達
2,500公尺以上的山區時,果然有很豐富的成績。他捕
獲了一些過去不曾發現的高山鳥種,諸如栗背林鴝、冠
羽畫眉、酒紅朱雀和火冠戴菊鳥等等。從現今的鳥類觀
察來看,其中任何一種,若是在今天才發現,都是相當
了不得的新紀錄。
但當時古費洛並不滿意,在他眼中,這些鳥種雖然新奇,
都只是小鳥而已。他還是期待,能夠遇見大型的稀有鳥
類,讓這一趟艱苦的旅行,增添更為精彩的記錄。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走到接近一處叫觀高的地方時,
他不小心扭傷了腳,無法再往前走;他不得不終止攀登玉山的
計畫。眼看,這趟旅行就要如此遺憾地結束時,沒想到,好運
氣竟然來了。
準備下山那天,有一群鄒族人來到營地,要幫他扛物品下
山。結果,他看到,一位鄒族勇士頭戴著傳統的鹿皮帽,垂下
兩根裝飾的羽毛,造型很特別。他很好奇地探詢羽毛的出處。
這位鄒族勇士告訴他,兩根羽毛是從一種很大的雉雞裡獲得的。
他知道機不可失,百般央求下,這位勇士也很慷慨,便把羽毛
摘下來送給他。
要到這兩根羽毛後,他小心翼翼地運回英國。未幾,經由
知名的鳥類專家鑑定,這才赫然發現,那是過去不曾記錄的新
種雉雞。當時,歐美人士最熱衷尋找新奇的動物。鳥類裡的雉
雞,若有新的品種,更教人喜愛和稱奇;再者,放諸世界各地,
以兩根羽毛鑑定為新種鳥類的例子相當稀少。
帝雉就是這樣巧妙而意外地被發現,大大地揚名國際。臺
灣的自然環境也因為擁有這樣特殊的雉雞,受到更多人的注意。
這兩根羽毛,日後也特別留存下來,如今仍完整地保存在英國
的自然博物館裡,作為這樁高山調查的紀念。
而從那時發現迄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帝雉在臺灣高山的
棲息狀況,又如何了呢?
三十多年前,臺灣由於森林砍伐嚴重,許多鳥類的棲地都
受到破壞。帝雉生活習性隱密,多半活動於這些原始的闊葉林
間。在這樣濫墾下,牠們的生存自然受到威脅,數量愈來愈少。
那時,有一份國際的鳥類紅皮書問世,生活在高山森林的帝雉,
以及另外一種近親藍腹鷴,都被列入瀕臨絕種的鳥類。
當時,帝雉的數量不僅銳減,連發現的機會都很困難, 還
需要前往一些特定的地點等候,才可能遇見。如今,鳥類調查
普及,對牠們的習性愈來愈熟悉,看到的機率才大了許多。我
們因而更清楚,保護牠們的意義,不只是在搶救一個稀有族群
的消失,其實也等於是在保護臺灣高山的原始森林。
帝雉的長相,如同一般雉科鳥類,雌雄的外貌差異很大。雄鳥外型豔
麗,臉頰有紅色肉垂,全身擁有藍色金屬光輝的純黑羽毛,尾羽則有著明
顯的白色橫帶紋。雌鳥比較小,全身為褐色,尾羽具有黑色橫斑。
帝雉喜歡棲息於霧林帶,分布在二千到三千公尺左右,針闊葉混合林
的山區。牠們偏好晨昏時出沒,活動於下層植物較茂密,或者中等稀疏的
地區,主要以地面活動為主。到了晚上,為了安全,多半會在離地二、三
公尺高的樹枝過夜。
帝雉為雜食性鳥類,但仍以植物為主,好吃蕨類、火炭母、野草莓等
植物嫩芽、果實,以及地面的昆蟲。覓食時,善於用雙腳翻撥,再以嘴啄
取食物。
除了繁殖期,大多數帝雉單獨行動。求偶期,雌雄會為了爭奪配偶,
相互喧嚷與鬥毆。繁殖期採一夫一妻制,育雛主要由雌鳥負擔。
知識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