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翁—鯨魚
作者:劉克襄
臺灣海翁—鯨魚
文:劉克襄
1997年夏天時,有一艘比巴士略大的漁船,坐
著許多人,從花蓮石梯港出發,緩緩航向太平洋。
以前,這艘小漁船的目的,都是到外海捕魚,或者
是載客人去外海釣魚。但這回,它的任務不一樣了,
也改名了。
現在,它叫海鯨號。坐在船上的人群,不再是漁夫
或者釣客。如今都是遊客,每個人的胸口都掛著望遠
鏡。當船駛到外海時,大家便開始朝海面搜尋,看看平
靜的海面上,是否有鯨豚,如常地從這處蔚藍的海洋現
身。
這一趟海鯨號出航的意義很大,它揭開了臺灣賞鯨的序
幕。從此以後,經過媒體的不斷宣傳和報導,東海岸賞
鯨的活動,成為國人非常重要的旅遊項目之一。
沒多久,又有三、四幾家賞鯨公司成立,各自擁有賞鯨
船,從不同的港口,定時帶領遊客出海,尋找海上的鯨豚。
夏天時,當我們前往花蓮旅遊,經常就在公路上,看到大
大的賞鯨旅遊廣告。賞鯨已成為花蓮旅行重要的一個項目。除
了太魯閣、花東縱谷、七星潭等傳統景點,愈來愈多的人到花
蓮,選擇搭船出海,觀看鯨豚的泅泳。
東海岸的海洋資源,也經由賞鯨活動,開啟了另一扇視窗。
大家比以往更加重視海岸生態。當然,更有意義的是,許多愛
護動物的學者和志工加入了鯨豚的保育行列,參與救傷擱淺,
以及數量研究的長期調查計畫。
不過,話說臺灣的鯨豚歷史,其實並非從這個時候才開始。
遠在臺灣有史以來,有關鯨豚的記錄就不斷地出現。很多文獻
裡提到的海翁,其實就是鯨魚;海鼠、海豬就是海豚。
有些文獻還詳細的記錄鯨魚擱淺的過程,並把它當作一件
重要的大事來處理。有時,鯨魚的骨骸也成為重要的飾物,被
保存下來。
至於海豚,很多漁民都不喜歡牠們。原來,牠們喜歡捕捉
小魚吃。漁民覺得,這些海豚跟小偷一樣,會吃掉他們賴以維
生的魚隻。
當然,在過去毫無保育觀念的年代,住在海邊的人,往往
也會捕食擱淺的鯨魚,或者殺害誤闖漁網的海豚。
到了日治時期,鯨豚的調查才較為科學,許多現在熟知的
鯨魚和海豚,諸如大翅鯨、抹香鯨、虎鯨,或者小型鯨豚像擬
虎鯨、飛旋海豚、白海豚等,都有詳細的紀錄。
不過,有些鯨魚的調查卻被利用來作為商業的考量。譬如,
當時的臺灣總督府,看上了墾丁海邊常年有鯨魚出現,就在那
兒設立了一處捕鯨工廠和港口;同時,遠從挪威購買了兩艘捕
鯨船,專門在附近海域,獵捕各種大型鯨豚。
從那時起,這兩艘捕鯨船,獵殺了相當多大型的鯨魚,
諸如抹香鯨、長鬚鯨等;其中捕獲最多的是大翅鯨。短短二、
三十年間,就捕捉了二百多條。到了戰後,捕鯨的事業仍然存
在。以前的蔣介石總統,曾特別南下觀賞捕鯨的作業情形,還
跟捕上岸的大翅鯨一起拍照。
只是,好景不常,當他拜訪過後沒多久,捕鯨事業就急遽
沒落了。當時會沒落,並非國際保育的原因,而是臺灣沿海已
經難以捕捉到大型的鯨魚。
日後,臺灣還是有添購幾艘捕鯨船,但這些捕鯨船都是到
遠洋去獵捕。這時,國際間反對捕鯨的聲浪日益高漲,因而沒
多久,這些捕鯨船也無法再隨便出海作業了。
當臺灣的捕鯨業消失,是否真的意味著除了一些海豚外,
還在我們的周遭海域活動的大型鯨魚已經消失了呢?
事實不然,這幾十年來,還是偶爾有大型鯨魚在海岸擱淺。
牠們的出現,讓許多人深信,我們周遭的海域仍有不少鯨豚,
只是幾十年來,缺乏大規模的長期調查而已。
上個世紀末,不少海洋動物的專家和漁民,開始投入這項
廣泛的研究。根據他們晚近的調查,由於臺灣位於親潮和黑潮
交會的海域,是一個大漁場,因而周遭海岸,海豚的數量特別
豐富。
更教人振奮的是,日後還陸續傳來發現大型鯨魚的消息,
虎鯨、抹香鯨,甚至一度以為不可能再出現的大翅鯨,都再度
出現在臺灣東海岸。
於是,一股尋鯨和賞鯨的熱潮開始湧現,連帶地從鯨魚所
衍生的各種環保意識、生態旅遊等問題,也都逐一浮現。
那一年,海鯨號載滿賞鯨人的初航,無疑地也將鯨豚的保育,
帶向一個轉捩點。
臺灣鯨豚種類的紀錄,最早始於150多年前,英國人郇和的調查。
當時,他的報告,描述的是一頭長鬚鯨骨骼的標本。此後,在日治時期,
學者專家又發表了另外的11種。太平洋戰爭以後,經過整理調查,種類
達到25種。
90年代初,當鯨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後,牠們愈發受到矚目,相關
的研究更加全面展開。日後經過確認與修訂,臺灣鯨豚種類的紀錄,提升
為31種;但多數以小型鯨豚為主,大型鯨魚殊為少見。
另一方面,隨著研究成果的進展,以及持續舉辦研討會與研習營,進
而在媒體宣導下,臺灣人民對鯨豚的認識,愈加充滿興趣,更造就東部賞
鯨業的蓬勃發展。這個世紀初,賞鯨船數目一度成長到30艘以上,遊客
人數也達到二十多萬。唯海上賞鯨帶來的生態保育問題,亦隨之而來。目
前,正面臨永續經營的挑戰。
知識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