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之湯

作者:蔡承豪

女巫之湯 第一頁 女巫之湯 第二頁
女巫之湯 文:蔡承豪 傲視東亞的公共浴池 北投硫磺谷今貌,是清代郁永河採礦的地點之一/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北投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繞來繞去總脫離不了女巫之 說。早先居住在此的平埔族人,見這峰巒秀麗的地區,卻是終 年雲霧繚繞,氤氳水氣不斷由谷底竄升,以為是女巫施法而成 的奇景,故以族語中的女巫—即「北投」的發音來稱呼這美麗 奇幻之地。 位於陽明山系的北投,受惠於往年活躍的火山運動,因而 產生了源源不絕的旺盛地熱溫泉。三百多年前來臺灣的採硫師 爺—郁永河,來到陽明山一帶採集硫磺時,親眼見證此地溫泉 的活力,大為震驚。他寫道:「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 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 地尺許。余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鼎沸聲間 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 女巫之湯的威力,著實讓人印象深刻。但溫潤的泉水,讓 人們忍不住前來一探究竟,享受放鬆身心的舒暢。 1894年,德籍商人奧里(Ouely)首先運用北投的溫泉興 建溫泉俱樂部,為北投溫泉之始打開了一扇窗。1896年,日本 大阪商人平田源吾鑑於北投的山光水色所能帶動的商業價值, 亦來到北投溪畔,興建了臺灣第一家溫泉旅社—「天狗庵」。 其後,各式各樣的溫泉旅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不少高官和 軍隊在此建立專屬於他們的溫泉會館。1907年落成的瀧乃湯大 眾浴場,現今仍保存著當時的風味。院子裡並有一個「皇太子 殿下御渡涉記念」石碑,是當年裕仁皇太子(其後的昭和天皇) 來到北投的最佳見證。 隨著嚮往北投溫泉而來的民眾越來越多,提升泡湯品質及 公共衛生也成為重要的課題。故1913年,臺北州廳運用了公 共衛生的經費五萬六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興 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其占地達700坪,一樓為磚造建築,二樓為木造風情。建 築北面以日本神社的莊嚴氣氛手法來鋪陳,大門口圓柱則為希 臘式的多里克柱式。一樓大浴場鑲嵌著天鵝圖案的彩繪玻璃, 還有半圓形拱窗,有著濃濃的英國鄉村別墅氣息,浴池卻是帶 有羅馬和土耳其浴池的風格。二樓外觀採雨淋板的木式結構, 裡面是大型的榻榻米和室,精巧的建築裡,呈現了東西洋揉合 的建築形式。公共浴池的落成,不僅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 築,其規模建式在當時並足以傲視東亞。 浴池的入口處在二樓,旁有涼亭、換鞋玄關,進入經樓梯 下到一樓後有男女更衣室及個別的沐浴大池,VIP級的賓客甚 至還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且隨著它的落成,舉凡泡湯、 洗澡、品茗、對奕、歌妓表演等交誼休閒的活動皆在此發生。 北投,也因此成為溫泉鄉的同義詞。 晃火車、泡溫泉 為了讓溫泉客能順利前往北投,日本政府在 1897年修築 了大稻埕至北投的公路。1901年8月,北淡線火車開通,設立 了北投車站,日後並興修了北投站向東北分歧的新北投線,於 1916年通車。一班班的蒸汽列車,搖晃著滿心喜悅的觀光客, 前去女巫故鄉一訪舒展身心,直到1988年7月16日的最後一 班列車,北淡線火車方走入歷史,嗣後由捷運來替代。1937年 擴建而成的新北投火車站則被移往彰化客居他鄉,無法再聞到 熟悉的溫泉味。2017年4月火車站在捷運站旁重新組建,再現 部分歷史風貌。 蛻變與重生 戰後,公共浴池被改為中山堂,並作為國民黨陽明山民眾 服務處。後又成為縣議員招待所、派出所和電影道具存放處。 由於其優美的建築,加上北投特殊的氛圍,因此造就了一段以 北投為背景的臺語片歷史,最盛時甚至同一旅社內同時有兩三 組人馬拍攝不同電影之景況,當時人們因此將北投稱為「臺灣 的好萊塢」。 但隨著臺語片的風潮退去,公共浴池亦隨之逐漸走向荒廢。 直到 1995年,北投國小師生積極的連署陳情,加上社區團體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今貌/北投溫泉博物館提供 的奔走呼籲,終使臺北市政府通過古蹟案,並經內政部公告為 國家三級古蹟。1998年並由臺北市政府著手修復,讓曾經頹圮 的老建築重新再生,蛻變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現今溫泉博物館內雖已不再提供泡湯的服務,但精心規劃 的相關溫泉展示,以及優雅的建築,仍繼續訴說著北投溫泉的 絕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