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俗語中的科學

作者:吳慶年

古早俗語中的科學 第一頁 古早俗語中的科學 第二頁
古早俗語中的科學 文:吳慶年 古早臺灣人與世界各民族一樣,留下不少俗語、謎語或諺 語,這些都是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所累積的智慧,其簡單 平易的語句並沒有明說深奧的理論,卻會讓聽的人露出會心的 微笑。雖然他們中有的相當古老,但與近代科學知識對照仍含 有相當的符合性,所以能用來了解現況或甚至預測未來。 如果有人用臺語說一句「阿婆仔生囝」,聽者不必經過解 釋,立即就知道「誠拚喔!」(意思是很難或成功機會不多)。 因為早期醫藥不發達,婦女生產充滿危險性,從「生會過雞酒 芳,生袂過四塊枋」的諺語可以得到證明;高齡產子更是充滿 不可預測的危險。可見「阿婆仔生囝」確實有科學的內涵。 以下舉出兩個較為熟悉的古早俗語,並試從物理學角度來 剖析其內在的科學涵義。 春天後母面(善變) 清明節前後的時令,正是所謂「春天後母面」的季節。白 天時晴時陰,中午氣溫可達 26、27度,熱的難捱;夜晚卻會 下降到15、16度,必須蓋厚棉被才行。「春天」天氣之變幻 不定真如「後母」(繼母)喜怒無常的嘴臉。人們感受到的天 氣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氣溫的起伏,事實上表示「溫度」的英語 Temperature 的 Temper就是「脾氣」(即英語之溫度可比 喻人的脾氣),所以這一臺灣俗語似乎也是東西共通! 然而傳統所說的「後母」對待非親生兒女善變(卻不友善) 的「面」孔,為什麼要比擬「春天」的天氣而不是夏天或冬天 呢?雖然其氣溫也同樣的有起伏,但是他們的變化型態有明顯 的不同,當然也有氣候上的原因。過去臺灣的夏天,多為太平 洋高壓西移籠罩下,高溫多濕(悶熱)尤以中下午為甚,日間 氣溫大體上是以下午 1點為尖峰(最高可達36、37度)的較 穩定(平滑)的常態(Gaussian)分布(鐘型曲線)。冬天的 天氣則因大陸冷鋒的東南下至中北部上空,使南北氣候截然兩 樣,即「南晴乾、北陰雨」的典型氣候,夜間氣溫也大體是較 穩定的常態分布(倒鐘型曲線,最低溫可達10度左右)。然而 春天的天氣是最不穩定的,一般而言,由於大陸冷氣團東南下 與太平洋高壓西行,剛好在臺灣上空角逐,一下子冷、一下子 暖,尤以早晚為甚,其氣溫變化是搖擺無常、瞬息萬變,不會 為平順的常態分布。 風颱回南(可安心) 古早人口中的「風颱」,現在多稱「颱風」(與英語 Typhoon音較近),都是指夏季發生於南太平洋海面上,而侵 襲亞洲大陸東沿島鏈(含朝鮮半島南部)的巨大氣旋;而襲擊 大西洋兩岸及美洲西岸者則稱為「颶風」(Hurricane)。臺灣 常處在颱風所行進的拋物線型路徑之頂點附近,故颱風頻繁, 每年所遭受的人員、物資損害極重;是以古人雖不明瞭其發生 的物理機制,但可從過去的慘痛體驗獲得一些寶貴智慧。如見 到「風颱回南」即知颱風已離境,可安心搶救及重整受災的家 園。 要嚴格了解颱風形成之機制,對一般人並不是那麼容易, 因需要動力學及熱力學上一些專門知識,如加速度座標系、柯 氏力、顯熱及潛熱等。其中所謂「柯氏(Coriolis)力」是由於 地球自旋所產生的慣性力,如我們常說的「離心力」一樣,屬 於一種假想力。試想將洗好的衣服放入「離心分離機」內脫水, 當機內圓桶旋轉時,在桶壁上之小孔(P點)的水滴,是否沿 著與桶中心點(O點)的連線OP向外「離心」而飛出?非也。 我們真正看到的是,一旦水滴離小孔即因不再受桶壁所施的力 約束,故依慣性定律,無外力作用下「動者恆動」,即維持原 來速度不變,故各水滴都以一定速率(快慢)向原來方向,即 沿著桶周之切線(亦即與OP線垂直)方向飛出,而非沿著 OP線遠離,亦即無此方向的真正離心力。 夏天太陽的位置在北緯約 10至23.5度之間,所以炎熱的 陽光照射下之近赤道太平洋海面及其上空氣就吸收太陽熱能, 造成多量含有水分的熱空氣團,而氣溫的局部差異引起的氣壓 差,使空氣從高壓的周圍向低壓中心流動,即產生風。但由於 地球自旋所產生的柯氏力,作用於與氣流垂直方向而使氣流偏 向,結果風不是向低壓中心直線吹,而走一螺旋向低壓中心邁 進,故在北半球形成了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熱氣漩渦,而颱風中 心則無風無雨,稱「颱風眼」。由於風的偏向角約相當於當地 緯度,筆者常授予成大學生判定颱風眼之祕訣是,背對風舉起 你左手與視線約成22度,颱風眼就在你手指的地方。 結語 我們知道古早俗語能符合科學事實,故至今猶廣為活用, 如「西瓜倚大爿」或「摸蜊仔兼洗褲」等現代人還在朗朗上口。 不過一些俗語也與物理定律等「人造的真理」一樣具時代性, 必須隨新事物的出現而有所改變;如牛頓力學須大幅蛻變成相 對論才能正確描述宇宙中以近光速飛行的粒子之運動。 例如上述「阿婆仔生囝」(誠拚),由於剖腹生產術的進步, 將來其危險性必顯著減低,故此句中所含對事成算之否定性暗 示部分,恐得小心應用以免物議。又如「風颱回南」(可安了) 一句,過去關注的是「颱」中之風,故颱風眼遠離當然可以安 心。但晚近因地球暖化引起海面溫度升高,以致來襲之颱風幾 乎同時帶來豐沛水分,故即使颱風眼離去其裙尾環流所掃處, 會下「豪大雨」引發「土石流」等,遺留比風災更大的水災。 依據統計一、二十年後之颱風必然(百分之一百)伴隨水災, 所以雖然「風颱回南」了,大家還不能就安心;屆時這一句俗 語恐將面臨修改或重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