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世紀的臺灣博物館

作者:蔡承豪

走過一世紀的臺灣博物館 第一頁 走過一世紀的臺灣博物館 第二頁
走過一世紀的臺灣博物館 文:蔡承豪 一棟有著百年風華、氣勢磅礡,仿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多 力克式的雄偉建築,聳立在二二八和平公園的北側,這是興建 於1915年的臺灣博物館,為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而 且是第一座以臺灣本土自然、人文史料為收藏重心的博物館。 宣傳臺灣 1895年,日本依馬關條約獲得了臺灣。面對這塊新取得的 殖民地,為求能統治順利,及運用臺灣天然的資源獲取經濟上 的利益,在領臺之後,對於臺灣的產業、人文等自然相當的注 意,並展開了詳細且廣泛的調查和蒐羅。 而為了展示殖民統治「殖產興業」的進步內容,搭配臺灣 原有的器物,總督府舉辦了多項大型博覽會以向國內及世界展 示其治理成效。 但博覽會畢竟只是短期的展覽,眾多物品仍需有一個長期 安置的空間,在此情況下,1908年10月23日,搭配臺灣西 部縱貫鐵路開通,「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正 式開始營運成立,當時參與博物館籌備工作的人類學家森丑之 助就說道:「縱貫鐵路的全線開通,才是產生這座博物館的唯 一動機。」鐵路與博物館同時開通,等於給了殖民政府一個自 我彰顯的雙重宣傳契機,但的確也是提供了一個蒐集且陳列臺 灣島上有關學術、工藝及產業標本和參考品甚佳的場域。 典藏臺灣 「附屬博物館」最初位於舊彩票局(今總統府後方),第 一任館長為植物學家川上瀧彌(1871-1915)。在他的努力下, 博物館內容大幅增加;也因為收集博物館內容之需要,匯集了 不少菁英參與相關研究或調查工作,促使研究的水準大幅提升。 面對日益增多的展品,1915年,總督府發動全島官民捐 資,成立「兒玉、後藤紀念館」,以紀念兒玉源太郎總督及後 藤新平民政局長之貢獻,落成後並由「紀念營造物建設委員會」 捐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地點就設在現今的位址;不過為 了興建博物館,原址的清代天后宮則被拆除。為建設這個更具 指標性的博物館,日本政府在建築方面甚下苦心,主要材料遠 國立臺灣博物館今貌/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自日本引進赤阪的黑大理石及水戶產的白寒水石,木料則以本 地產製的臺灣檜木為主,外牆以洗石子裝修飾面。因此,當建 築完工之際,無論是在構造技術及材料上可說是傲視全臺,壯 碩的建築形態與優美的古典雕塑工藝,更被視為近百年來難能 可貴的臺灣建築瑰寶。 除了建築物外,博物館的藏品亦是相當多元。自然資源陳 列品包括動物部、植物部、地質礦物部等,收集了不少臺灣特 有種;而人文方面,則橫跨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物品、文獻等, 使得博物館的陳列更形完整,其中尤以原住民的器物最為廣博。 而如「康熙臺灣輿圖」,這幅凝結三百年前臺灣歷史訊息的老 地圖更是海內孤本。因此,臺灣博物館常是各國來賓來臺時必 定參觀的景點,不過二次大戰末期,臺北受到猛烈轟炸,總督 府一帶是尤為首要目標,博物館亦遭波及,館藏損失頗重。 研究臺灣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幸未徹底毀壞, 得以於原址繼續開放營運,並更名為「臺灣省博物館」,先是 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 1月1日正式定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省級教育廳。期 間經歷1961年、1994年兩次閉館大修,1999年改隸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而易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2005年再度完成改 善大修,重新開放。 雖在戰時一度遭到毀損,但隨著相關藏品的陸續增加,加 上搭配公園的展品存放空間,臺灣博物館仍繼續扮演著教育民 眾的重責大任,許多臺灣唯一的珍藏亦僅見於該館。 從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至今日的臺灣博物館,博 物館壯麗的建築和豐富的館藏,一同見證了美麗寶島的歷史歲 月,同時記錄了這塊土地自然人文的點滴映像。 臺灣博物館館藏品約10萬件,其中可說有多樣鎮館之寶,包括臺灣 最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臺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臺灣最古老的地圖、臺 灣最早的火車頭,以及全臺保存最完整的後藤新平銅像等。還有一件是全 球限量典藏的「臺灣民主國」旗幟「黃虎旗」。 1895年清帝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各界宣布自主,成立臺灣 民主國,以「藍地黃虎」為旗幟。當時共製作三面,各長264公分、寬 330公分,其中一面在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典禮後,懸掛在淡水港 炮臺上,因風吹雨淋而毀損;另一面懸掛在英國領事館,後為領事帶回英 國,但該面旗幟存放何處不得而知;最完整的一面,被日軍當成戰利品呈 給天皇,現在仍存放在日本皇宮宮內省。目前臺博館館藏的「黃虎旗」為 1953年臺灣知名畫家林玉山重繪,但尺寸只有原旗的六分之一。 知識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