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懷一抗荷事件

作者:張惠敏

郭懷一抗荷事件 第一頁 郭懷一抗荷事件 第二頁
郭懷一抗荷事件 文:張惠敏 殖民臺灣 十七世紀初葉的臺灣,已身陷歐洲帝國主義國家殖民侵略的浪潮之中。先是 1624年荷蘭人入侵南臺灣,隔兩年,即 1626年,西班牙人也占據滬尾(淡水)、雞籠(基隆)北臺灣等地。1642年,荷、西兩國因互爭地盤而大動干戈,西班牙戰敗自臺灣撤退,從此以後荷蘭獨霸臺灣,橫征暴斂;曾有位荷蘭總督說:「臺灣真是(荷蘭)公司的一頭好乳牛。」充分顯現出殖民者恣意壓榨與剝削的驕態。 荷蘭殖民臺灣的方式是由荷屬東印度公司主導,赴中國閩南沿海一帶招募漢人來臺開墾,起初荷蘭人頗攏絡這些新移民,因為這些勤勞刻苦的漢人幫助他們開墾土地,增加經濟利益。但隨著漢人移民越來越多,荷蘭人開始覺得統治地位受到威脅,而對漢人加強約束管制。 重稅惡吏激起民怨 荷蘭治臺的根本政策,是將臺灣作為一個商業據點(殖民地),榨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對待臺灣的漢人和原住民相當嚴苛。例如:只提供生產的耕牛、農具和種子,不給予開墾土地的所有權;嚴禁漢人與原住民交易;禁止漢人收藏武器和集會結社;禁止未獲許可的漁民捕魚,並課以重稅。臺灣人民在重稅苛政下,終於忍無可忍,而爆發一連串的武裝抗荷事件,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 1652年的郭懷一抗荷事件。 郭懷一原是鄭芝龍的舊部,在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之後,郭懷一仍留在臺灣南部赤崁以南的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南岸繼續開墾。他在漢人族群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為人頗有俠義精神,對荷蘭人的欺凌與壓迫深惡痛絕。尤其是 1650年以後,臺灣甘蔗的生產量大幅減少,糧食的收成也銳減了 45%,臺灣居民生計困窘,難以糊口;而荷蘭人的態度卻更變本加厲,原本滿 7歲以上的漢人每月繳交的「人頭稅」暴增一倍,稅吏和士兵又經常利用晚上挨家挨戶催收,並乘機敲詐勒索,惡形惡狀激起民怨如潮水一般。 長矛農具難敵新式火槍 1652年 9月 7日,以郭懷一為首的鄉民聚會密謀,原訂 9月 17日中秋節晚上,由郭懷一出面邀約荷蘭駐臺長官,計畫灌醉之後襲殺,再假借送歸為名,誘騙守城員打開「熱蘭遮城」的大門(今臺南安平古堡的前身),將之一網打盡,一舉推翻荷蘭的殖民政權。但是這項計畫卻因 7名漢人長老向荷蘭告密而事跡敗洩(另外有一傳說是郭懷一的弟弟因怕被牽連而逕向荷蘭通風報信),郭懷一等人被迫提前倉促起事。9月8日清晨,郭懷一率領約四千人的反抗軍,手拿長矛、棍棒、鋤頭、火把等武器,進攻荷蘭的另一個根據地「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 的前身),當場擊斃 8名荷蘭士兵,並且放火焚毀荷蘭人的房屋。荷蘭當局馬上調集 120名士兵趕來普羅民遮城,雙方人馬激烈火拚。戰爭中,郭懷一不幸中彈身亡,使得反抗軍群龍無首,加上擁有的武器簡陋,無法抵擋荷蘭人火槍凌厲的攻勢,終於潰不成軍,撤退逃亡。次日,荷蘭當局為趕盡殺絕,又徵召約 2,000名原住民民兵,繼續追殺搜捕,展開持續兩週的血腥屠殺鎮壓,漢人傷亡慘重,總數達 3,000人左右,約占當時臺灣漢人總數的五分之一。 抗荷事件的影響 歷經郭懷一抗荷事件之後,荷蘭當局深感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趕緊修築普羅民遮城的炮臺,並增加兵援,加強防禦。郭懷一等人不怕犧牲的精神,強烈搖撼荷蘭人在臺灣殖民統治的根基;而郭懷一事件中,臺灣漢人目睹荷蘭統治者對手無寸鐵的人民,進行如此慘絕人寰的血腥殺戮,心中更是厭惡至極。於是 10年後,當標舉「反清復明」旗幟的鄭成功渡海而來驅逐荷蘭人時,臺南地區的漢人隨即起來響應,把荷蘭人逐出臺灣,也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 38年的殖民統治。 知識加油站 郭懷一事件當時的局勢,荷蘭人在臺灣的人數,最盛時期「官吏、商人及牧師共 600人、守兵 2,200人」,總數不超過 3,000人;而當時被統治的臺灣人總數約十萬人,其中包括六萬多的原住民,以及三萬多的漢人,比例相當懸殊。如果臺灣各族群能夠團結合作,齊心攜手抵禦外侮,其勢並非不可為。可惜,當時民智未開,族群之間頗有隔閡,而殖民當局,又擅於挑撥族群間的分化與對立,像郭懷一事件中,荷蘭人懸賞原住民,每殺死 1名漢人,即獎賞布匹 1塊,荷蘭人利用借刀殺人之計,坐收漁翁之利。究其根本,荷蘭人對待原住民的剝削與壓榨並不輸施加於漢人的殘酷,原住民的抗荷事件也從未曾間斷過,所以說,無論是漢人或是原住民,在當時都是飽嚐殖民者欺壓辛酸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