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推手—陳耕元

作者:謝士淵

棒球推手—陳耕元 第一頁 棒球推手—陳耕元 第二頁
棒球推手—陳耕元 文:謝士淵 卑南部落菁英 1931年,競爭激烈的日本甲子園棒球賽中,跌破眾人眼鏡的臺灣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後稱「嘉農」,今國立嘉義大學),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冠亞軍決賽,締造日治時期臺灣在甲子園大賽中的最佳成績。在這支創造歷史的棒球隊中,陣容包括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其中擔任游擊手、扛起第三棒重責大任的,則是來自臺東卑南族的陳耕元(日本姓名為「上松耕一」)。 1905年,陳耕元出生於臺東卑南社,原名「Agewatsu」。當時的卑南族雖然開始面臨日本殖民統治,對部落原有社會與政治秩序的衝擊,以及經濟與文化生活之改變,但傳統部落生活的習俗與訓練,依舊還堅韌的在部落中運作。因此,陳耕元的童年,接受了卑南族「會所制度」、「年齡階級」的訓練。 改變人生的棒球 1921年,陳耕元接受了新式教育,先後進入卑南公學校、臺東公學校就讀,在校就讀期間表現良好,棒球球季的表現也獲得肯定。因此,畢業後獲得推薦進入「嘉農」就讀。 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在臺灣發展農業,亟需要培養受過科學教育的農業人才,因此,有幾位與陳耕元有著類似經驗的卑南族原住民,日後也相繼進入「嘉農」就讀。 「嘉農」雖於甲子園冠軍賽中敗給了「中京商業學校」,但他們優秀的球技吸引了日本棒球名校的關注。主將吳明捷進入「早稻田大學」,而陳耕元等人也在畢業後進入「橫濱商業學校」就讀,同時參加學校的棒球隊。1935年,陳耕元畢業返臺,因其球技備受肯定且曾留日深造,因此先後在嘉義稅務所與杉原產業株式會社工作,並成為棒球隊之一員。陳耕元靠著受教育與優異的球技,取得了社會與經濟的地位,成為卑南族部落的菁英。 延續棒球的火苗 戰後,陳耕元回到臺東從事教育,並在 1947年擔任臺東農校校長,成為第一位擔任省立高中(職)校長的原住民,並秉持著「開發農校,扶植農村建設,開發山地,培育山地青年」的宗旨辦學。 然而,對於前半生習慣以日語或卑南語溝通的陳耕元而言,實在無法流利的使用漢語,這也是當時卑南族菁英在面對「新國家」時普遍遭遇的問題。不善漢語無法清楚表達意見,更無法生動的授課,面對這種有口難言、有志難伸的狀況,陳耕元開會時只能選擇少講話。 於是,陳耕元將心力放在不需要太多語言表達的項目上,那就是體育與音樂。他聘請了臺南師範學校畢業的族人陸森寶擔任音樂老師,將卑南族人的傳統美聲賦予現代形式,並將卑 南族注重體魄訓練的傳統,注入棒球與體育活動中。 陳耕元是在極為刻苦的條件下維繫棒球運動,他藉著養豬增加所得來添購球具,球員的吃住也靠他四處張羅,有時住在校長宿舍,並由其太太蔡昭昭女士幫忙料理三餐,由於當時的棒球昂貴且稀少,磨損了也都由她親自縫補。這樣刻苦的訓練,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運動人才,例如揚威世界的「亞洲鐵人」楊傳廣,早期便曾接受陳耕元的棒球與田徑的訓練。 面對改朝換代 1958年,陳耕元因車禍去世,但他的聲望卻讓妻兒、子孫兌換成政治資本,屢屢在公職選舉中脫穎而出,成為政界常青樹。 百年來的臺灣原住民,先後面對了兩個國家,以 50年的時間面對日本統治,卻在一夕之間要重新面對一個在文字、語言,甚至各方面都不曾熟悉的新國家—「中華民國」,陳耕元的生命見證了這段歷史。 時代的更迭,為部落菁英關上一道窗,也開啟了另一扇門。語言的隔閡使陳耕元轉而專注於棒球領域,讓卑南族的棒球火苗延續至今,也協助擘畫了卑南族的音樂之路,讓優美樂聲穿透島內外。61年前陳耕元離開人世,但他所傳遞的卑南文化火苗,卻延續至今。 知識加油站 卑南族棒球運動的發展,得以延續至今依舊創造優秀的成績,不是僅靠政府投入扶持,也不能只有學校刻意栽培,最重要的因素是棒球家族的延續。 細心觀察卑南族的棒球系譜,陳耕元透過臺東農校成為培育棒球人才的重鎮,而同樣出身「嘉農」的郭光也,也在戰後組織馬蘭棒球隊,培養了幾位棒球國手,並將事業傳給兒子郭子光與郭子雄,郭子光則又是臺灣一代巨投郭源治的教練。藍德和、藍德明兄弟,同為嘉農出身,藍德和擔任校長期間,在富岡、新生等國小成立棒球隊,其子藍文成繼承棒球衣缽為棒球國手。 卑南族人是將棒球當作家族事業經營,不僅廣納有興趣的人,也能一代傳一代,歷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