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爺保鄉衛土
作者:左春香
義民爺保鄉衛土
文:左春香
臺北都會地區客家人聯合祭拜義民活動,已連續舉辦 20年了;而南部六堆地區義民忠勇公與北部桃竹苗地區客家義民祭祀,則更有 200年以上的歷史。現代社會運動者認為義民節有「捍衛基本人權」、「正當防衛救治安」、「全民防衛保家邦」的時代價值,應予以發揚光大,成為維持公共利益的寶貴資產。到底客家族群與義民爺是什麼關係呢?這源頭可要分南部客家和北部客家來說哩!
高屏地區「六堆」忠勇公
1721年(清康熙 60年),朱一貴眼見滿清政府腐敗,百姓生活艱苦,召集好幾百人對抗滿清政府,高屏地區部分客家人起初也在杜君英率領下參與這場戰事。反清部隊很快就攻下岡山和鳳山,接著朱一貴與杜君英兩人共同率領 4萬部隊攻入臺南府城,清軍大敗,撤退到澎湖。反清的氣勢一發不可收拾,短短 13天,幾乎占領臺灣全島。不久,朱一貴在臺南天后宮登上王位,自稱中興王。
新政府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杜君英覺得封賞不公;朱一貴先下手為強,派兵偷襲杜君英的人馬,杜君英北上虎尾溪藏匿。此時,朱一貴竟然派遣大軍南下,想要乘勝一舉消滅客家人。於是,南部原鄉客家人組織了「六堆」(隊)保衛自己的家鄉,並反過來高舉著「大清」的旗幟。
這時候,大清正率水陸大軍要反攻臺灣,杜君英帶領部隊投降滿清政府,以便反擊。朱一貴最後被捕並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杜君英和其他參與反抗滿清政府的客家人雖然後來協助平亂有功,但最後的命運也是逃不開被斬首的命運。事情的演變,南部客家人似乎是在朱一貴與滿清政府之間成為被利用的族群。
乾隆 51年,「林爽文之亂」平定後,乾隆皇帝以「褒忠」匾額加封這些在戰役中犧牲性命的客家人為義民。因而壯烈犧牲的客家人,從戰場上的孤魂野鬼,搖身一變,成為保衛鄉土的「忠勇公」、「義民爺」。
新埔「褒忠義民廟」的故事
竹北新埔的義民廟,每年農曆 7月都會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其中也隱含保衛鄉土、崇敬先祖的特殊意義。以全臺規模最大的竹北新埔「褒忠義民廟」為例,其中供奉的便是林爽文、戴潮春事件時,死於戰爭的客家先民。
乾隆 51年,林爽文起事,連破彰化、嘉義、新竹等重要城市,清廷束手無策。當林爽文的部隊自新竹繼續北進時,竹北六家的客家人為保衛鄉土,由林先坤召集了三千多人,以手繫黑布圈為記,出征迎敵。幾場戰事後,客家義軍終於會同清廷援軍,重創林爽文部隊,收復新竹。隨後並遠征至大甲、鹿港,
和清廷派來的欽差大人福康安,一起平服了林爽文的亂事。戰後,林先坤和王廷昌等人,在回師之時,僱請牛車沿途
遍拾繫有黑布圈的義軍屍骸,總共有兩百多人,歸葬在現在的
新竹縣新埔鄉枋寮村,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了。
兩百多年來,新竹褒忠義民廟的祭祀範圍不斷擴大,從道光年間的四大庄輪祭,擴大為十二庄,再由十二庄而十四
新埔「褒忠義民廟」/臺灣微庫提供庄,直到今天
的十五大庄,其範圍含括整個新竹縣、市,桃園縣中壢市、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龍潭鄉等 19個鄉鎮市(桃園縣升格為桃園市,中壢市及各鄉、鎮改為區),信徒多達數十萬之多。隨著時代變遷,義民廟的社會功能也不斷蛻變,從單純的義民崇拜,逐漸具備了更多教育和客家文化傳承的功能。
知識加油站
從整個客家族群的義民歷史和規模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義民崇拜實在是客家人信仰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不論是南部客家因對抗朱一貴事件而犧牲的客家人,還是北部地區因林爽文、戴潮春等事件而犧牲的客家人,包含當時在這片臺灣土地勤苦墾拓各族群的先民;這信仰不是託付在虛幻的神話之中,而是根植在客家人對各族群先民開拓臺灣並在戰亂中為保衛鄉土而犧牲的感念之心。一直到今天,義民廟的存在仍帶給我們尊重自己歷史的莫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