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愛寮的故事—施乾和清水照子
作者:楊國慶
愛愛寮的故事—施乾和清水照子
文:楊國慶
1899年,當時是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施乾在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出生了。施乾的爸爸原本服務於警界,後來轉業從商,家裡的經濟情況不錯。
從小,施乾就非常好學, 1912年從滬尾小學畢業後,便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專為日本子弟所設的總督府工業講習所(後改制為臺北州工業學校,現今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這個學校很少臺灣人能夠考取,在當時算是地方上榮耀的大事。
也因為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裡求學,養成了施乾刻苦耐勞的質樸個性,種下了日後實現高尚理想的種子。
1917年,施乾以優異成績自臺北州工業學校畢業,不久,被日本總督府商工課聘任為技士。有一次,施乾奉派到艋舺地區調查乞丐,他發現當時臺北巿 20萬人裡,大約有 120個人是乞丐,他們大都是因為貧窮、生病、殘廢、遭遇急難或吸毒等原因淪為乞丐。這些乞丐除了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之外,他們還常常像是過街老鼠一樣的被人人喊打,甚至是乞丐頭子也會欺負底下的乞丐們。施乾最同情的就是一家三代均靠乞討維生的乞丐,他們似乎永無翻身之日,而生病的乞丐常常露宿街頭、無助呻吟,非常可憐。
在實際了解過乞丐的困境後,施乾發現教育是讓乞丐脫離悲慘生活的好方法,於是他常利用下班時間去跟乞丐聊天,幫助生病的乞丐就醫,然後教導乞丐認字,最後,他乾脆辭去公職,全心全意幫助乞丐改善生活。
為了要全心全力的幫助乞丐改善生活,施乾需要一處可遮風避雨的地方來安置這些乞丐,於是拜託伯父說服了他的父親支助金錢,並募得建材。 1922年,施乾在臺北市艋舺地區買了約一千坪的土地,蓋了一座木造收容屋,並取名「愛愛寮」,免費提供乞丐衣食住宿。
不但如此,施乾為乞丐們理髮、剪指甲、捉虱子,也會親自餵食生病的乞丐,幫助他們接受治療,並替他們洗澡、洗衣。另外,施乾還利用後院的空地教導乞丐養豬種菜或是編草笠、草鞋、做豆腐、裁縫等謀生技能,並教他們讀書寫字,等到他們能自立更生之後,才讓他們回到社會謀生。
愛愛寮的開銷很大,而經費卻有限,於是施乾向軍隊買下便宜的剩餘大鍋飯,每次施乾大伯的漁船進港時,也會送來小魚加菜,衣服則多由親友捐贈,施乾和妻女也常將自己的衣服修改後送給乞丐穿,米店被老鼠咬破的麻布袋則被製成棉被,物質生活非常困苦,但施乾都與乞丐們有苦同當。
1925年,施乾出版「乞丐撲滅論」、「乞丐社會的生活」,呼籲社會大眾發揮悲天憫人的精神,一起幫助乞丐脫離黑暗角落,這份心深深感動許多人。1927年,日本天皇裕仁甚至邀請施乾參加其登基大典,並頒發獎金,補貼愛愛寮。
艱苦的生活讓施乾的第一任妻子謝惜女士,在 1933年積勞成疾去世了。這樣龐大的院務,單靠施乾一人實在非常辛苦, 1934年,施乾認識了日本京都的清水照子小姐,由於清水照子非常仰慕施乾的慈愛胸懷,於是兩人便結婚了,婚後清水照子隨著施乾一起在愛愛療照顧二百多位乞丐的日常生活起居。
當時愛愛療收容的不只有乞丐,還包括抽鴉片煙的、痲瘋病人、精神病人,是一個綜合性的救濟院。出身富裕的清水照子在結婚初期相當難以適應在愛愛寮的生活,一方面因為清水照子非常恐懼滿身跳蚤、髒臭不堪的乞丐們,有些乞丐毒癮發作還會暴力威脅她,還有,天天聽到關在小房間內的精神病患尖叫聲也讓清水照子備感壓力。另一方面,回家之
愛愛寮今貌-臺北市私立愛愛院/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後清水照子也難以放鬆,他們所住的房子跟愛愛寮乞丐住的差不多,加上施乾本性非常急躁,有時對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相當缺乏耐性,要求也很高,常會對耳朵有點重聽的清水照子吼叫,讓她感到委屈。所以在結婚初期,清水照子常常沿著鐵軌走,望著火車想家,一個人獨自痛哭。
後來,清水照子習慣了,她開始對乞丐們微笑,乞丐們也「先生娘」、「先生娘」的叫她,於是她終於克服內心的恐懼,開始替乞丐們洗澡、擦藥、剪指甲、抓蝨子,也和施乾一起教乞丐們技藝和認字,還變賣身邊值錢的首飾衣服替愛愛寮度過經濟難關。
1944年,施乾因高血壓英年早逝,加上後來日本戰敗,原本清水照子打算回日本,但禁不住愛愛寮院民的哀求,加上也放不下丈夫照顧乞丐的理想,她決定歸化為臺灣人,改名施照子,留在臺灣繼承施乾的遺志,獨自撐下了後來改名為「愛愛救濟院」的「愛愛寮」五十多年。
2002年,92歲的施照子去世了,么兒施武靖繼任為院長,「愛愛救濟院」也改名為「臺北市私立愛愛院」,提供免費的老人安養服務,也有自費的老人安養業務。
愛愛寮多年來雖然經過多次的變遷,不變的是施乾與施照子所留下的「愛」,還會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