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

作者:楊國慶

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 第一頁 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 第二頁
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 文:楊國慶 淡水的早晨 杜聰明,1893年出生於臺北縣(今新北市)淡水農家,9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父親雖然只是個茶農,但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杜聰明在五年級那年,學校來了一位新校長小竹德吉,因為看杜聰明表現優異,但卻必須寄人籬下求學,便把他接去同住。在與小竹校長同住的這一段時間裡,杜聰明遇見了 杜聰明博士肖像/私立高雄醫學大學提供 小竹校長的好友—岡本要八郎。這位岡本先生從小就自修礦物學,他有滿屋子亮晶晶的礦物標本,杜聰明對岡本先生專注在研究礦物知識的行為印象深刻,也讓杜聰明從此立下「將來也要做學者」的目標。 小學畢業前夕,杜聰明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報考醫學校。其實杜聰明並不想做醫生,只是因為愛讀書,所以選了一個最難考的學校,在杜聰明報考之前,從沒有一個滬尾公學校的畢業生考進過醫學校,但是他卻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1914年,杜聰明以第一名從醫學校畢業,但沒有直接行醫,因為他想做的是科學家而不是醫生;所以畢業後,他先到總督府研究所裡做研究。1915年,他申請到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留學,於 192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開臺以來第一位臺灣博士。之後,好事接二連三,杜聰明又是娶妻,又是升官;但最讓他高興的是,終於可以自由自在的做研究了。 杜聰明首先先成立藥理學教室,在中藥研究上有不少成果,像是麻黃、八角蓮、木瓜葉等等,尤其是木瓜葉的研究發現,木瓜葉裡有種成分能有效殺死赤痢原蟲,這項發現救了許多二次世界大戰時在叢林戰生病的日本士兵。 至於鴉片,這是一種毒品,吃了會上癮,很多人因它而傾家蕩產,失去生命。當時臺灣深受鴉片之苦,杜聰明便在同鄉施乾成立的「愛愛寮」裡免費幫助病人進行戒毒的治療。為此,杜聰明發明了「杜氏斷癮法」,就是慢慢減少病人的鴉片用量,讓他們在較少痛苦下戒毒;此外,他還發明了「麻藥尿檢法」,從病人的尿液中檢測是否有食用鴉片,利用尿檢,就算病人說謊想要逃避也不可能了。這個麻藥尿檢發明讓杜聰明從此揚名國際,到現在其精神與原理,仍然被國際所沿用。 杜聰明會想研究蛇毒,是因為臺灣有許多毒蛇,讓老百姓的生命受到威脅,雖然解蛇毒的蛇毒血清已經有人研究過了,但杜聰明仍然對於蛇毒是否可以進一步作為藥物很感興趣。經 過他的研究,發現把飯匙倩(也就是俗稱的「眼鏡蛇」)的蛇毒製成注射液,注射在病人身上,可以局部或全部消除病人的腹痛、腰痛、風濕、關節痛或是神經痛,而且不會像一般嗎啡等的止痛劑一樣讓人上癮,這項研究最後還獲得日本政府許可的專利權。 退而不休,終結無醫村 戰後,杜聰明就一直在臺灣大學服務。1953年,杜聰明離開臺灣大學醫學院。退休之後的杜聰明,一刻也沒閒著,他要完成他長久以來的兩個心願:辦學及幫助原住民。 1954年,他在高雄望族陳啟川家族地支持下,創辦了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並擔任院長,一直到 1966年才退休。他為高醫擬定好幾項學校特色,像是重視外語教學、重視學生品格操守,尤其是誠實;另外,杜聰明還有一項很特別的主張:就是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因為他認為,醫生是要醫人的,所以怎能不懂人呢!最後,杜聰明還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常常邀請有名的國內外學者到校演講,像是蘭大衛醫師的兒子蘭大弼醫師就曾來過高醫演講關於他父親「切膚之愛」的故事。當時杜聰明還請人在演講前先畫好一幅〈割膚之愛〉的畫,希望讓高醫學生耳濡目染,成為學德兼備的好醫生, 這幅畫到現在都還是高醫鎮院之寶呢! 杜聰明的第二個心願就是幫助原住民。這個心願起源於他在研究蛇毒時,結識許多原住民,發現他們在被移民來臺灣的漢人趕上山後,因為生活條件不佳,幾乎快要滅族,心裡有一份愧疚,於是便發願要幫助他們。他向政府爭取成立山地醫學班,培養原住民成為醫生,然後回故鄉為族人治病。杜聰明對於這些原住民的學生十分愛護,生活起居都一一照顧,根本超過校長的職責範圍。課業上,由於要把 7年的課程壓縮成 4年讀完,再加上基礎又不扎實,所以在學習上很辛苦,杜聰明便挪出經費替他們找老師,每天晚餐後免費幫這些學生補習。杜聰明對這些學生的期待特別大,常常跟他們精神訓話,希望他們往後不只是自己故鄉裡的一位醫生而已,還要能幫忙自己的故鄉改善教育與經濟上的問題,還鼓勵他們與族裡的女子結婚,兩人一起留在故鄉打拼。 在 60年代初期,臺灣雖然國力貧弱,卻因為杜聰明的推動,讓臺灣各地即使是窮鄉僻壤都有醫生,這讓杜聰明非常自豪。他曾經跟兒子說過,他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就有兩件:一件是鴉片研究,另一件就是培育原住民醫師。在當時發達的日本都有無醫師的村落存在,但是在臺灣,卻沒有一個村落沒有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