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融合古典與現代

作者:郝譽翔

白先勇—融合古典與現代 第一頁 白先勇—融合古典與現代 第二頁
白先勇—融合古典與現代 文:郝譽翔 白先勇,1937年出生在廣西省桂林。桂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山水地形十分特別,所以日後白先勇的小說,便經常以故鄉桂林作為他的背景。 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是國民黨赫赫有名的將軍,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們全家跟著政府,搬到四川省的重慶。1948年,隨著戰火的蔓延,他們又遷居到香港,在1952年,輾轉來到了臺灣。童年時期的白先勇,就歷經了中國的戰亂和流離,這也使得他從很小的時候,就是一個聰明、懂事又敏感的少年。 來到臺灣以後,白先勇就讀於臺北市建國中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考進了臺南的成功大學水利系。但念了一年之後,他卻發現,自己的興趣是文學,而不是工程,所以他下定決心重考,終於如願以償,考進了臺灣大學外文系。而這一個決定,不但改變了他的一生,更造就了臺灣文壇上一位優秀的小說家。 就讀臺大外文系時,白先勇和系上幾位熱愛文學的同學,如王文興、陳若曦、李歐梵、歐陽子等人,一起創辦了「現代文學社」,由他擔任社長。不只如此,這一群充滿了熱情和理想的青年,還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由白先勇擔任主編,在當時臺大外文系夏濟安教授的指導下,同學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於是,一本重要的雜誌就這麼在臺灣文學史上誕生了。 《現代文學》雜誌介紹了許多西方的文學理論,譬如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也介紹了許多西方重要的作家,譬如喬埃斯、卡夫卡、卡謬……;在那一個資訊還是相當封閉的年代中,他們引進了許多新的思想,也為臺灣人民開啟了一扇認識世界的門窗。 在這本雜誌上,白先勇也開始發表自己的小說創作。雖然那時候的他,還只是一個年輕的大學生罷了,但卻已經寫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譬如他的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就是在《現代文學》雜誌上發表的。從臺大外文系畢業以後,白先勇選擇了繼續深造,到美國去留學,就讀於愛荷華大學的文學創作所,進一步研究小說寫作的技巧。在獲得了碩士學位以後,他便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在這一段旅居美國的漫長期間,白先勇寫了許多以海外華人為主題的小說,如《芝加哥之死》、《謫仙怨》等等,很能夠表達出一個異鄉人疏離、漂泊的寂寞心境。 長久以來,白先勇的小說,一直受到讀者大眾的歡迎,也多次被改編成為電視和電影,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譬如《寂寞的十七歲》和《孽子》,便被視為是青少年文學的經典, 把青少年內心世界中的情感、理想、苦惱與不安,描寫得非常真實,也非常生動。 白先勇雖然出身於外文系,但他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學涵養。他的小說受到《紅樓夢》的影響很深,寫起人物,格外的靈活和生動,而他的語言也非常的美麗、典雅、精緻,對於中國人的飲食、起居和習俗,更有細膩入微的觀察,很能夠表現出舊時貴族文人的生活。 除了小說,白先勇還熱愛中國的古典戲曲—崑曲,他的短篇小說名著〈遊園驚夢〉,借用的就是明代戲曲大師湯顯祖《牡丹亭》的故事,以來歌頌愛情的永恆和可貴。這些年來,白先勇尤其努力在推廣崑曲藝術,他集合了當今最好的年輕演員,演出青春版的《牡丹亭》,在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可以說是把中國古典藝術成功地推上了現代的舞台。 知識加油站 《臺北人》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也是白先勇最著名的代表作。它曾經被選為20世紀10大中文小說之一,可以看出它的藝術成就以及重要性。 《臺北人》描寫的是1949年之後,一群從大陸移居到臺灣臺北的外省人的故事,而這也是白先勇自己個人身世的寫照。《臺北人》集合了許多知名的短篇,譬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遊園驚夢〉、〈花橋榮記〉等等,都在描述居住在臺北的外省人,思念遠在大陸的故鄉,但卻不能回去,心中因此充滿了濃濃的鄉愁和失落感。《臺北人》可說是一部歷史的悲劇,寫出了在大時代的動亂下,小老百姓們身不由己的悲哀、無奈,也為那一個年代,作出了最好的記錄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