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水龍—來自雨港的音樂繪畫師

作者:蔣理容

馬水龍—來自雨港的音樂繪畫師 第一頁 馬水龍—來自雨港的音樂繪畫師 第二頁
馬水龍—來自雨港的音樂繪畫師 文:蔣理容 鄉土的滋潤造就了藝術家 年輕時就寫下了《雨港素描》這首膾炙人口的鋼琴曲,馬水龍,1939年出生於基隆,時正值戰爭時期,那是個小孩子打著赤腳、躲空襲的年代。戰後,大人們每天只忙於日常生活的溫飽,哪有餘暇管到孩子的教育,更別說補習和各項才藝的學習了。所幸當時民氣淳樸,又沒有升學競爭,馬水龍便經常在戶外與大自然為伍,他最喜愛運動、繪畫和音樂,九份、基隆海邊處處有他的足跡,也常常浸淫在民間鼓吹音樂與傳統戲曲氛圍中。 也許,那才是最好的教育環境吧?以大自然為師、與人和諧共處,依著長輩的言教、身教為準則,這些兒時和青少年期的生活點滴,慢慢地孕育了一個人的品格、操守、意志、思想和性情。 1964年,馬水龍自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與鋼琴家許子珍結婚後,於 1972年獲獎學金前往德國深造,那時他已經是一位頗為成熟的作曲家了。而這個世界音樂重鎮,一方面給了他很多磨練和學習的元素,另一方面更帶給他無比強大的文化衝擊,令他常常思考︰甚麼是傳統?甚麼是創新?自己文化的根本在哪裡?而所追求的藝術,又是甚麼境界? 充滿民族音樂血脈的音樂家 馬水龍十分欣賞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個性和「文化觀」,因為他使用的音樂語法來自他成長的地方,且納入豐富的民間音樂。他所創作的旋律並非直接套用民歌,卻自然流露民族性,渾然天成、令人感動。這使馬水龍更堅定了「從感性而來,經過理性的整理」的信念,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傳統文化。讓傳統充滿自己,再靈活運用西方音樂語法,曲子仍能顯露東方風格。 他嚴肅的認為︰要在世界上與人立足,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不然憑甚麼呢?於是,他寫《廖添丁舞劇》音樂(受雲門舞集委託)將民間故事化成音符;他寫《梆笛協奏曲》,將傳統樂器融入西方管絃樂團;他寫《水墨畫的聯想》,將水墨畫的虛實、寫意、層次轉化成音響。馬水龍成功的獲得了世界樂壇的肯定。 為藝術教育鞠躬盡瘁 功成名就的馬水龍,不斷的有傑出的作品,創作花去了他很多的精力,但他仍然投注心力在音樂教育上。他為學鋼琴的初學者創作鋼琴曲,也為社會上的業餘合唱團創作合唱音樂;擔任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系主任、院長後, 他主張學音樂的人要多認識和學習戲劇、舞蹈、繪畫、建築、文學等相關領域;他也認為藝術不能脫離學術,像哲學、歷史、美學、宗教、民俗等等。也就是說,專才亦要廣博,不要被專業項目限制了視野。 馬水龍的音樂創作奠定了他世界級作曲家的地位,他的作品無論在海內外都受到很大的推崇;而在臺灣,音樂人所尊稱的「馬老師」卻是一位真誠關心教育、關心社會環境、對藝術有著理想,並且將之落實、推動的一位偉大教育家。 就讀藝專時家中沒有鋼琴的馬水龍,常去鄰居一位蔣醫師家中練琴,彼此成為忘年之交,蔣醫師常常這樣說︰「馬水龍很有才能,又誠懇、認真,不管他是窮孩子還是大作曲家,還是校長,都一樣誠懇、一樣認真!」 馬水龍於 2015年逝世,享年 76歲。他晚年的鉅作《無形的神殿》(合唱管弦樂曲)融入了原住民鄒族、布農族的音樂,也展現玉山的意象,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該曲音樂結構完整、氣勢滂薄,獲得各界的肯定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