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民謠與流行的交響

作者:黃裕元

許石—民謠與流行的交響 第一頁 許石—民謠與流行的交響 第二頁
許石—民謠與流行的交響 文/黃裕元 我們回顧臺灣音樂的歷史,常會分門別類加以觀察,比如依其時代大分為「傳統」、「現代」,按族群特色分作「原住民」、「漢族」、「西式」,或者依照傳播的形式,分作「民間」、「學院」、「流行」等領域。音樂家許石,可說是橫跨在這些領域之間,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音樂家,如果要強加給他一個標籤的話,他的音樂主題就是「臺灣」。 學藝日本 返臺創作 許石(1919-1980)出生於臺南五條港北側,出身漢藥鋪家庭,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赴日本,進入當時流行音樂家大村能章創辦的「日本歌謠學院」就讀,該學院是以訓練流行音樂、歌謠寫作為主。當年能赴日本學習藝術科目,往往是家境優渥或有資本家接濟,許石並沒有這些資源,據說那幾年他送牛奶、送報,工讀維生。1942年畢 許石在 1962年登臺演唱畫面/臺南市立圖書館提供 業後,許石先後在紅風車劇場、東京寶塚劇團演出,成為載歌載舞的青年演出家。 戰後許石返臺,開始隨歌舞團巡迴臺北、基隆等地劇院,與作曲家楊三郎結為好友,也與臺南文人許丙丁、作詞家鄭志峰合作發表作品。他在臺南發表《新臺灣建設歌》,後改編為《南都之夜》,大受歡迎:「我愛我的妹妹啊,害阮空悲哀..。」憑著劇團演出、口耳相傳,成為戰後第一首大流行的歌謠。 風光巡演後許石走入校園,前後在臺中市臺中工業職業學校(今臺中高工)、臺南市立初中(今大成國中)、臺北縣樹林初中(今新北市樹林高中)任教,他曾在臺南私設音樂教學班,文夏、黃敏等後來重量級的臺南流行音樂家,曾受教於他。其間許石常因生活靈感而譜曲,之後再將曲譜與概念告訴作詞家,邀請填詞,日後陸續發表的代表作,有許丙丁作詞的《臺南三景》、《漂亮你一人》,陳達儒作詞的《安平追想曲》、《酒家女》,周添旺作詞的《夜半路燈》、《風雨夜曲》,還有《鑼聲若響》(林天來作詞)等等。 1950年許石因結婚遷居臺北,同時在電臺主持流行歌節目,1952年參與戰後第一家唱片公司—「中國錄音製片公司」,後辭去教職專事唱片業,而後經營唱片至少 20年,歷經「女王」、「大王」、「太王」等廠牌,從合資到獨資,是臺灣唱片業從無到有的大功臣。他製作經營的唱片始終以本土流行音樂、歌曲為主,配合後來發展的本土電影,在市面上具有高知名度。 隨著唱片業的技術演變,1958年之後,諸多新興唱片公司以來自日本或美國的外來音樂翻版大發利市,更發展出日曲臺唱的新式流行歌,成為市場主流,堅持本土音樂的許石,並未隨之盈利。他反其道而行,整理他手邊的本土歌謠採集成果,開始主辦以「臺灣鄉土民謠」為主題的音樂會,並發行相關歌曲唱片,以「許石音樂研究社」開班授課,培養鍾瑛、豔紅、顏華、劉福助、朱艷華、林秀珠等學生作為班底,舉辦環島唱民謠的巡迴演出。 採集民謠 臺灣發聲 1960年到 1965年之間,許石發表的臺灣民謠採編作品近約 50首,多是取材自各地奔走與戲曲採集成果,由許丙丁、呂訴上編寫歌詞。有來自恆春的《思想起》、《三聲無奈》(源自臺東調或在當地稱作平埔調),來自宜蘭的《丟丟咚》、《一支鳥仔》,取材自車鼓歌謠的《牛犁歌》、《草螟弄雞公》、《病子歌》、《月月按》,來自乞丐調的《卜卦調》,源自歌仔戲的《想思—全省哭調仔集》、《臺灣好風光》,採自南管的《短相思》。還有以特定族群音樂為主題編寫的《客人調》、《潮州調》,原住民歌謠的《杵歌》、《山地好》、《檳榔村之戀》..等等。 許石的鄉土歌謠採編,綜合了臺灣各族群與不同階層,進一步添加舞臺效果,以《思想起》為例,他設計一男主唱對多位女歌手的對唱,呈現一答多唱的「相褒歌」唱法,將歌謠的傳唱本色轉化為舞臺效果。經過他的採編與發表,《思想起〉成為大眾歡迎歌謠,受到臺灣人普遍的認識與喜愛。 1964年 10月 10日,許石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行音樂會,將他的民謠採集作品整合成為《臺灣鄉土交響曲》,分福佬平埔歌謠、客家歌謠音樂、戲曲、原住民四大樂章,全曲漢洋樂器合璧,特別使用臺灣特有的大廣弦和長頸月琴,顯出他為臺灣發聲的企圖心與其龐大的執行力。 在豐富音樂產出的背後,許石的歌謠事業經營卻極其辛酸。 1960年代政府逐步加緊對本土語言文化的打壓,本土歌謠的媒體空間極其狹小,加上流行音樂市場不尊重著作權、任意翻製,許石投入的民謠演出連年虧損,破產之餘仍勉力苦撐。直到 1970年前後,許石以多才多藝的女兒們組成「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遠赴日本、東南亞各地巡演,才得以穩定家業。傾力投入臺灣本土音樂製作的許石,當年只能在海外才有穩定的演出機會與舞臺。 許石在 1980年過世,他一手帶大的合唱團演出至 1984年終告解散,但他的創作與民謠採編,取自於臺灣,也用之於臺灣,成為近代臺灣民間共有的記憶與感動,也對臺灣人近代的文化認同,發揮深而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