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逵—壓不扁的玫瑰

作者:黃惠禎

楊逵—壓不扁的玫瑰 第一頁 楊逵—壓不扁的玫瑰 第二頁
楊逵—壓不扁的玫瑰 文:黃惠禎 1976年,國中《國文》課本收錄〈壓不扁的玫瑰〉,作者楊逵成為日治時期成名的臺灣作家作品被收錄教科書的第一人。這位在東海花園已默默耕耘十餘年的老農夫,因鄉土文學尋根之旅在文壇復活,所墾殖的東海花園也一躍為文學聖地,訪客絡繹不絕。當時已高齡 70多歲的楊逵應邀赴各地演講、座談時,總不忘提及戰前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成就,因而加速被塵封的日治時期文學史料陸續出土,也引發一波波認識臺灣歷史的浪潮,以及對於楊逵文學的重新評價。 1906年 10月 18日生於臺南新化的楊逵,本名楊貴。 1915年.吧哖事件發生,當日軍的炮車浩浩蕩蕩地從家門前通過時,就讀公學校的楊逵從門縫中窺見,留下了恐怖的印象。負笈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之臺南一中)期間,閱讀日本人撰寫的《臺灣匪誌》,將事件中的抗日烈士貶為土匪,頓悟統治者的歷史不可靠,乃立志以文學糾正被歪曲的歷史。 由於日本政府嚴格的書刊管制,臺灣的課外讀物難以滿足日益旺盛的求知慾,1924年楊逵輟學遠渡東京,從此熱衷於社會科學的研究,並熱心地參與反抗性的示威遊行。1927年臺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亟需領導人才,楊逵在島內不斷催促之下,於 9月間放棄日本大學的學業返臺,投身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農民組合的行列,並在鳳山農民組合邂逅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也是臺灣婦女運動先驅的葉陶。 1931年,日本當局大力壓制社會運動情形下,已無用武之地的楊逵轉而投注心力於文學寫作。為從事政治啟蒙需要,起初以多數民眾口語的臺灣話文為工具。可惜漢文能力不佳,假借字太多,重讀時連自己都看不懂,便彈性地改以日文為載體。由於將文學視為社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對社會改造懷抱著強烈的使命感,楊逵的創作往往能反映現實,揭發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尤其早年實地領導農民運動時,跑遍全島各窮鄉僻壤,目睹殖民體制下農民悲慘的境遇,以及為土地奮鬥不懈的精神,對於後來的寫作生涯造成深遠的影響。 以〈送報伕〉揚名文壇 1934年 10月,楊逵以小說《送報伕》榮獲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不但是第一位成功進入日本中央文壇的臺灣作家,更因胡風的中文翻譯在中國廣為流傳,為臺灣文學史寫下燦爛的新頁。小說主要藉由東京送報伕罷工行動的勝利,將結局指向不分族群的團結抵抗,必將促使臺灣人脫離被殖民政府與資本家雙重壓迫的命運。故事融合楊逵在東京工讀時期被騙去保證金的親身經歷,以及製糖公司在日本政府扶植下強制收買土地的真實事例,無疑是臺灣普羅文學的代表作,也是日本時代的重要歷史見證。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皇民化運動雷厲風行地推行當中,楊逵租地闢建首陽農園,並發表〈首陽園雜記〉。以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山的典故,自許寧可餓死,也不為侵略者說話的堅定立場。1941年 12月太平洋戰爭開打後,日軍敗象漸露。為挽回頹勢,當局強力動員知名作家為戰爭作宣傳。樹大招風的楊逵亦未能倖免,遂以弦外之音寄託批判之意。例如《鵝媽媽出嫁》以醫院院長購買花木時強索母鵝作為回扣,揭穿日本所謂「大東亞共存共榮」的謊言。 因追求民主、和平囚禁綠島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的戰敗投降開啟臺灣的政治新局。然而中國接收政府的貪污腐敗,迫使一向主張和平抗爭的楊逵忍無可忍,二二八事件中選擇站到武裝抗暴的一方,並因此被處以死刑,後來改為監禁 105天。樂觀的楊逵未被挫折擊倒,出獄後再接再厲,公開呼籲臺灣新文學的重建。希望以文學針砭時局,藉此促成民主改革,不料於 1949年四六事件中再度被捕。一篇呼籲國共內戰不要蔓延到臺灣來,短短六百多字的《和平宣言》竟成為叛亂罪證。日治時期楊逵因對抗殖民政府被捕十次,刑期合計一個半月;戰後兩度被捕,先是瀕臨死亡,接著是漫長的 12年牢獄之災,文化事業被迫中斷。這對曾經表態歡迎國民政府的楊逵來說,不啻為最沉重的打擊。 1951年移監綠島之後,曾經染患肺病的楊逵以游泳、慢跑健身,靜候東山再起的一天。由於隨身攜帶國語字典勤勉自學,終於成功轉型為中文作家,再創文學生涯的另一高峰。當時的楊逵不僅以作品勉勵獄中難友,更創作多齣劇本供受刑人晚會及街頭演出之用。尤其小說《春光關不住》中,水泥塊縫隙間伸出的玫瑰花苞,最後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成為面臨思想改造壓力下,楊逵堅毅精神的最佳寫照。日後這篇小說改題為《壓不扁的玫瑰》收錄在教科書裡,楊逵也以此形象屹立於文學界,廣受統、獨等各種不同派別者的尊崇。 人道的社會主義者 1982年楊逵應邀出訪美國,與世界各地代表作家在愛荷華大學直接對話,並出席臺灣文學研究會在洛杉磯的成立大會。 1983年獲頒第六屆吳三連文學獎及第一屆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翌年榮獲鹽分地帶文藝營頒發臺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 1985年 3月 12日楊逵與世長辭,3月 29日葬於東海花園。 2001年 12月,總計 14冊的《楊逵全集》出版完畢,收錄詩歌、小說、戲劇、評論雜文、報導文學、書信、翻譯、演講及回憶錄等各類型作品。 楊逵自稱「人道的社會主義者」,畢生追求自由、民主、均富的理想世界。儘管近八十年的人生中,這個烏托邦式的社會未曾來到,也從未放棄理念實踐之路,為後世樹立了知識分子積極介入社會的典範。 位於臺南市新化區的楊逵文學紀念館/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