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月—臺灣現代舞的開拓者

作者:林亞婷

蔡瑞月—臺灣現代舞的開拓者 第一頁 蔡瑞月—臺灣現代舞的開拓者 第二頁 蔡瑞月—臺灣現代舞的開拓者 第三頁
蔡瑞月—臺灣現代舞的開拓者 文:林亞婷 你是否曾經過臺北市中山北路長春路口巷子裡,一間在庭院中佇立的日式建築?這就是當年著名的「中華舞蹈社」,創辦人是臺灣早期旅日的舞蹈家蔡瑞月女士(1921-2005)。如今被定為臺北市的市定古蹟,又稱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至今仍每年 10月左右,定期在這裡舉辦「蔡瑞月國際舞蹈節」,邀請國內外舞蹈家前來,共襄盛舉。 赴日習舞,南洋勞軍 蔡瑞月 1921年出生在臺南,就讀臺南第二女高時期,受到日本體育老師的啟蒙,展現她對舞蹈的興趣與天分。她曾經透露她愛舞蹈的程度:「比三餐還愛!若當天有舞蹈課,我不僅興奮不已,還會在課桌下偷偷練習舞步!」(註) 1937年看了日本來訪的石井漠舞團的演出,深深被吸引,於是決心 蔡瑞月返國進行舞作重建計畫/圖片來源 :聯合報 (轉授權自臺灣微庫 ) 到日本,進入東京石井漠的舞蹈學校學習芭蕾,創舞作(也就是日本當時對來自德國現代舞之統稱),以及「優律動」(Eurhythmics):一套源自瑞士人達克洛茲(Emile-Jacques Dalcroze)所發展的教學系統,目的在透過肢體動作來培養音樂節奏感。畢竟,在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跟德國的關係比較緊密,因此許多日本的菁英如石井漠,都到過德國吸收當地的藝文新知。 1941年,從石井漠的學校畢業後,蔡瑞月繼續轉往石井漠的高徒石井綠女士的舞蹈學校及舞團進修,甚至跟著舞團到東南亞勞軍演出,也開拓了她的眼界。1945年戰爭結束,蔡瑞月決定返臺,耕耘臺灣的舞蹈園地。 返臺的甲板上,就為臺灣留學生表演 1946年,大久丸號上承載了兩千多名臺灣留學生,蔡瑞月在航程中創作《印度之歌》與《咱愛咱臺灣》兩支舞碼。這些臺灣菁英首度看到臺灣的舞者,以臺灣作曲家蔡培火的《美哉臺灣》詞曲所編的舞時,感到無比的榮耀。 受到熱烈的鼓勵,蔡瑞月回到臺南,就在父親的旅社開始授課,甚至發表現代舞《讚歌》與《建設舞》(1946),以及芭蕾舞《瀕死的天鵝》。第二年(1947)在臺北的中山堂,發表「蔡瑞月創作舞踊第一屆發表會」,還有現場交響樂團伴奏,在當時是一大盛事,讓臺灣觀眾大開眼界。演出所得兩萬元,後來因為南部地震,蔡瑞月還全數捐出賑災。 創作題材多元 靈感來自中國與原住民文化 為了舉辦第二次舞展,蔡瑞月努力鑽研中國船夫勞動的題材,發展為舞作《江上》,以及發表了一齣靈感來自日月潭原住民神話的《水社懷古》舞劇,音樂來自臺灣作曲家江文也等人。 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推廣民族舞蹈運動,蔡瑞月也熱心帶領學生參與比賽,為了吸收中國舞蹈的素材,親自請教京劇界與國術界的老師們(如:哈元章等人),吸收彩帶、水袖,槍劍與身段等基本功。運用這些元素,蔡瑞月編創了《虞姬舞劍》(1955)以及貴妃醉酒(1959)等舞作,在當時的三軍球場比賽,深受好評。 邀請國外舞者 發表大型舞劇 然而,蔡瑞月在日本學的芭蕾舞底子,也仍然在臺有所發揮。1961年,她推出經典芭蕾舞劇《吉賽爾》與《柯碧莉亞》,自己跳女主角,男主角則邀請日本的舞蹈家加藤嘉一擔綱。隔沒幾年,又推出大型舞劇《姑婁芭女王》(Cleopatra, 1965)與《羅密歐與茱麗葉》(1970)等,甚至以中國《聊齋誌異》的故事,改編成她所謂的「民族主題現代舞」《墓戀》(1970),音樂也選用中國作曲家黃自的作品,創作力非常旺盛。 她的舞蹈學校,從最早臺南起步,後來北上到臺北,1953年遷入現址,改名為「中華舞蹈藝術研究社」,學生高達數百人,甚至同時還到臺大、政大、北一女等學校任教。後來全臺灣也開了分校,遍布基隆、苗栗、宜蘭、臺南等,盛況空前,還必須經過考試,才可以習舞。 因白色恐怖等陰影 選擇澳洲終老 然而,蔡瑞月在白色恐怖的時期,也深受牢獄之災。由於 1947年,跟臺大教師雷石榆結婚,隔年生下獨子雷大鵬,但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後,詩人雷石榆莫名被捕,後來還流放廣州。蔡瑞月也先後被關進內湖監獄以及後來轉往綠島,前後在獄中度過了三年之久。 在獄中,她不停地透過舞蹈,讓自己以及獄中的人士,度過身心煎熬的日子。獄中編的《母親的呼喚》(1951),還是她被卡車送到中山堂的演出節目,反映了這位初為人母,卻被迫跟幼子分離的沉重心情。 雷大鵬長大之後,也成了蔡瑞月重要的舞伴。1972年,由於雷大鵬受前一年訪臺的澳洲現代舞之母陶曼女士(Elizabeth C. Dalman)的邀請,加入了澳洲國家現代舞團,移居阿德雷德。蔡瑞月頓時失去了得力助手,再加上國內其他演出機會的變卦,於是,蔡瑞月選擇隨著獨子移民澳洲,晚年以繪畫繼續發揮她的藝術才華。 至於中華舞蹈社,也因為 1994年,藝文人士的 24小時「向蔡瑞月致敬」的活動,而保留的這間有紀念價值的文化古蹟,沒被拆遷,至今仍定期舉辦舞蹈課與藝文活動,由她的媳婦,也是舞蹈家蕭渥廷等人,繼續維護著。 註解 註:本篇參考林亞婷在《PAR表演藝術》雜誌,第 34期(1995年 8月)發表的《我舞故我在:臺灣舞壇的開拓者蔡瑞月》, 22-24頁;蕭渥廷主編的《臺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8);以及《蔡瑞月》,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蔡瑞月 #cite_note-魏子雲離世 -1(2019年 7月 16日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