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泰然—福爾摩沙的音樂天使

作者:顏綠芬

蕭泰然—福爾摩沙的音樂天使 第一頁 蕭泰然—福爾摩沙的音樂天使 第二頁
蕭泰然—福爾摩沙的音樂天使 文:顏綠芬 蕭泰然,這位被譽為臺灣的鋼琴詩人,身材高大挺拔、氣宇非凡,言談之間誠懇優雅,令人如沐春風。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為教友譜下一首又一首的美麗詩篇;他也是個作曲家,有著纖細的情感,所創作的鋼琴小品、小提琴曲,流暢輕盈,彷彿人間甘泉;他深具人文關懷、能體念苦難人的心,譜出感人肺腑的《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1947序曲》,以及許多感動人心的臺語藝術歌曲。 人生的抉擇 蕭泰然,出生的那天剛好是 1938年的元旦,父親蕭瑞安是留日的齒科醫生,母親林雪雲則是音樂家,兩人都是早期的留日優秀青年。當時,高雄市僅有兩部鋼琴,其中一部即是他母親的嫁妝。泰然小時候長得非常可愛,大大的眼睛、清秀的面龐,5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彈鋼琴。他像一般的小朋友一樣活潑、調皮,可是一坐下 蕭泰然榮獲行政院文化獎/圖片來源 :聯合報 (轉授權自臺灣微庫 ) 來練琴,卻又非常專注。 初中畢業後,蕭泰然就讀臺南的長榮中學,活躍於音樂社團和團契,並且更加勤練鋼琴,常常練習到忘我的境界,連吃飯時間也錯過了。在他心中,未來成為音樂家的志向慢慢浮現。可是,父親希望他認真念書,考醫學院,以繼承衣缽。後來的轉機,要感謝蕭父的同學—長榮中學的戴明福校長。校長誠懇的跟蕭父分析:「你的兒子泰然將來若當了醫生,他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醫生,因為他志趣不在這裡;假如讓他去學音樂,將來的展望一定是無可限量的!」就這樣,父親同意他投考音樂系。 1959年,蕭泰然順利的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完成學業後,於 1965年至日本武藏野音樂學院深造。回國後,他舉行鋼琴演奏會,受到社會的矚目,成為炙手可熱的鋼琴家;不久,他如願的回到母校音樂系任教。這段期間,蕭泰然已經展現了他的另一個才華—作曲,而且發表和出版了不少作品。 異鄉譜鄉情 1977年,蕭泰然因為不得已的理由,舉家移居美國。在接觸了許多臺灣鄉親後,發現大家都有著共同的思鄉之情,於是他譜出了《出外人》、《嘸通嫌臺灣》等名曲,特別是後者,現在不僅傳遍了臺灣各地,也曾被音樂教科書選作教材。 這首《嘸通嫌臺灣》,敘述了先人開墾的心血、故鄉的美麗、物產的豐富,能激發臺灣人對故鄉的愛。另外,他也寫了幽默有趣的《點心擔》、《美國西裝》,還有抒情感人的《百合之歌》、《永遠的故鄉》、《上美的花》等數十首親切優美的歌曲,每一首歌曲都配上優雅動聽的鋼琴伴奏。 由於蕭泰然寫的歌曲、小提琴曲、鋼琴曲普遍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喜愛,使他興起創作更偉大的作品,在他 48歲那一年,又進入研究所深造。之後,他就譜出了《福爾摩沙交響曲》和 3首膾炙人口的協奏曲。 向上帝借時間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在威權時代一直是一個禁忌,從來沒有藝術家敢碰這個題材;1987年解嚴後,過了幾年,每次二二八紀念音樂會上還是在演奏西洋的樂曲。1993年底,蕭泰然毅然決然的扛起這個任務,要為二二八寫一首標題音樂《1947序曲》。沒想到才開始動筆沒多久,他就病倒了,而且是致命的大動脈血管瘤破裂。 在與死神搏鬥的過程,虔誠信教的蕭泰然向上帝祈求,多給他一點生命,好讓他把譜曲的使命完成。之後,他奇蹟式的活過來,並將序曲完成。他感恩的認為,他的作品能得到這麼多肯定,都是上帝賜與,所以要將得來不易的餘生奉獻在創作上,為故鄉、為同胞、為苦難者寫下希望之歌。這首《1947序曲》每次演出,都有許多觀眾感動流淚。有越來越多的愛樂者讚譽這首曲子是「臺灣人最偉大的音樂史詩」,尤其曲子的後半段最後的兩段合唱,蕭泰然採用李敏勇的詩《愛和希望》以及鄭兒玉的詩《臺灣翠青》,更是四處傳唱著。 蕭泰然是臺灣人的音樂瑰寶,他的音樂觸動了每個人的心,感動了海內外的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