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洋—採歌人

作者:吳玲宜

李哲洋—採歌人 第一頁 李哲洋—採歌人 第二頁
李哲洋—採歌人 文:吳玲宜 臺灣音樂界的「印第安那瓊斯」 健康的膚色,海風吹出的皺紋,騎著一部老舊摩托車,帶著有點年代的安全帽,行囊中有錄音機、電池、譜紙和札記本子,身旁總不乏圍繞著年輕的崇拜者;這身影是不是很像哈理遜福特主演的「印第安那瓊斯」,這是 20年前見到李哲洋(1934-1990)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位終其一生採集民間音樂從未間斷的叢林採歌人。 又有一次見到他,一隻腳上布滿石膏,跨在音樂學會的會議椅上,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騎著摩托車來的?聽說他的妻子林絲緞女士是位美麗的舞蹈家及模特兒,又聽說他因出身二二八受難者家庭,使得李哲洋不但從小顛沛流離,又被禁止出國念書,許許多多的傳聞,加倍了他的傳奇色彩,還來不及好好認識他,就又聽說他重病住院..。 說他小時候過苦日子,那可能不止是苦而已,是加上許多我們這一代所不能了解的恐懼。李哲洋,1934年出生於彰化,少年時期生活坎坷,父母離異。1949年,李哲洋以第二名優異成績考入「省立臺北師範音樂科」。同年,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撤退來臺,父親李漢湖任職八堵鐵路局圖書管理員,因「知匪不報」被牽連而遭槍斃。李哲洋就讀音樂科二年級時,在週記上只是提到為什麼督學來時不能保持平時的菜色,而要加菜的疑問,就慘遭學校開除。加上背負著「知匪不報」罪犯家庭的標籤,從此被列入有關單位監控的「黑名單」中,終身未再進入體制內接受正式音樂教育,甚至阻斷申請出國的任何機會。 失去父親的他開始背負家庭重擔,獨自撫養 3位弟妹,陸續當過書店店員、臺肥公司製圖員,最後轉任基隆三中音樂教員。儘管經濟拮据,他卻念念不忘以音樂為職志的心願,省吃儉用來購買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苦心進修,奮發向上。 扮演音樂播種的推手 對音樂學習者、資深愛樂者而言,李哲洋是引導臺灣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導師,從 1970年代開始,李哲洋主編的《全音音樂文摘》扮演了音樂播種的推手。《全音音樂文摘》是全方位的音樂月刊,前後十幾年間,與張邦彥、雷驤等人用盡心力翻譯日本音樂文章,介紹了西洋古典音樂的各種面向,包括演奏、教學、創作、美學等等;此外,也涵蓋了華人傳統音樂和世界音樂,並且發展許多深入淺出的音樂論述,它內容豐富,至今臺灣依然沒有一本音樂刊物可以與之比擬。 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馬勒系列」的簡文彬回憶說:「我對馬勒感興趣,是學生時代看了李哲洋翻譯威納爾所寫的《馬勒》,其實更早之前,我就已經開始聽馬勒的作品,但每次都聽不下去,常常聽一聽就睡著了。直到看到李哲洋翻譯《馬勒》之後,卻欲罷不能地邊聽邊看,並在書旁寫了一大堆心得,真是感謝李哲洋的啟發,不然永遠也不了解馬勒。」 李哲洋的遺孀林絲緞回憶說:「李哲洋擔任《全音音樂文摘》主編時期,有一間工作室,裡面堆滿了資料,遇到外國文章有疑問,他一定翻遍參考書,才讓文章出手。」雷驤在〈夕照下的絕筆〉也曾說:「這一份《全音音樂文摘》前後出刊了 19年,幾由哲洋一人主筆譯寫、規劃,每月厚達 160頁的雜誌,最終是他在醫院病床上,口述了休刊告別的話,央家人代為打出,附在當期出刊的卷頭語之後,才匆匆辭別讀眾。不久,他自己也辭別了這個世界。爾今我看到這套雜誌全集的合訂本,書脊上燙金名誌在書店顯著的位置閃耀著了。」 一步一腳印的採歌人 就臺灣本土音樂而言,李哲洋是戰後率先從事原住民音樂、民謠、童謠田野採集的先驅之一,他發表文章提出重視日治時期的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1895-1987)1943年來臺進行音樂調查的問題。1967年 8月開始,他與許常惠、史惟亮等人,積極參與田野調查民歌採集的工作。當初規劃東西二條路線,由於山地屬於管制區,一般人無法獲得交通資訊,剛好李哲洋有一位親戚在軍方服務,設法拿出一張山區地圖,「民歌採集運動」才得以順利進行,締造了豐碩的成績。音樂前輩們的大力提倡,使得漸漸要消失的民間傳統音樂,才能得到世人的關懷及提供民族音樂的研究。在這次大型「民歌採集運動」結束之後,李哲洋仍一本初衷,不在乎自己有沒有國外顯赫的學歷,或是與其他專家民族音樂學理念不同,他仍騎著那部老摩托車,乘著山嵐,吹著海風,一步一腳印的將行囊裝滿來自民間的聲音。 1990年他去世之後,遺留了 70箱賽夏族音樂和各種相關資料,原本交代助手范揚坤「要把這些資料燒掉」。還好,助手的心太軟,並沒有依照指示把這些資料燒掉,妻子林絲緞將資料捐給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中心保存。如眾人所期盼的,他所遺留的資料,對後世原住民音樂的研究有莫大的助益。 李哲洋已經過世多年了,但他的身影、爽朗的笑聲卻歷歷在目,令人難以忘懷。他對臺灣的西洋古典音樂的發展所投注的心力,對原住民音樂的採集、本土音樂的研究,更令我們後輩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