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祥—來自馬蘭的作曲家

作者:李映慧

李泰祥—來自馬蘭的作曲家 第一頁 李泰祥—來自馬蘭的作曲家 第二頁 李泰祥—來自馬蘭的作曲家 第三頁
李泰祥—來自馬蘭的作曲家 文:李映慧 我的故鄉在遠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 這首於 1970年代末流行於歌壇的《橄欖樹》,是李泰祥(1941-2014)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作品之一,曲中將民謠與古典音樂融合,採用管絃樂編曲,悠揚的旋律配上作家三毛極富詩意的歌詞,透過歌手齊豫略帶滄桑高亢的獨特音色,將曲中流浪者的心情寫照,詮釋得深情動人。歌曲一發表就風靡全臺,當時的年輕人,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幾句。 在一次詩人們的聚會裡,李泰祥巧遇三毛,發現這首充滿浪漫情懷的《橄欖樹》,原詩以英文寫成,有段充滿自由氣息的詩句「為了小毛驢到處流浪,為了西班牙姑娘美麗的大眼睛,流浪遠方,流浪。」李泰祥徵得三毛的同意,將詩句改成具有鄉土氣息的「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也譜出了詩中最美的樂段,唱出許多人的回憶與夢想。 來自馬蘭的藝術少年 1941年,李泰祥出生於臺東馬蘭,是父親李光雄與母親李蓮戀的第一個孩子,為了給孩子們安穩的成長環境,1946年全家北上定居。父親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原住民,早年的勤奮苦讀,因而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盼,6歲不到的李泰祥被送入國小就讀,早讀的他無法理解學校的規範,適應不良的結果是 3年內讀了 3所小學,四年級時轉至福星國小,終於趕上一般孩子的進度。 新學校讓他感到溫暖許多,與老師同學相處和睦,但天性自有主張的個性,在功課上卻不見長進,唯一例外的是「美術課」。李泰祥對美術的喜愛源於來臺北的火車上,幼小年紀的他不耐長途顛簸,父親隨手拿出一本水墨畫冊哄他,沒想到就這麼讓他安靜下來;美術成為他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老師的鼓舞下,奮力磨練繪畫技巧,12歲就可以畫出工筆畫。 生命中的另一個元素則是音樂,福星國小林福裕老師在課堂上生動講述歌劇故事的風采,加上邊唱邊彈的音樂感染力,讓李泰祥深深著迷。藉著搬風琴摸摸鍵盤的機會,不但能摸出旋律,連和聲也稍具概念,音樂成了內心世界的重要支柱。偶然中,他發現父親會拉小提琴,就以父親為模仿對象依樣畫葫蘆,居然能找出音階,拉出音樂課本中的曲子;父親驚訝之餘,找了陳港清老師教他。有了老師正式授課,進步更為驚人,陳老師非常喜愛這個學生,不僅傾囊相授,在他因家道中落學費無以為繼時,仍免費指導,成就了李泰祥的音樂人生。 跨越古典與流行之間 植物園是少年李泰祥排遣心情的最佳去處。有天閒逛時,撿到一張刊有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招生廣告的報紙,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報考美術印刷科,就這樣成為藝專學生。隨後在一次小提琴比賽拔得頭籌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展現他對音樂的熱情,老師們看好他的才華,允許他自由發揮。 許常惠教授給李泰祥不同的啟發和對音樂詮釋的分析,鼓勵具有強烈音樂性的他嘗試作曲,這些建議讓他深受感動,於是將能量全部投入在作曲上。經常無師自通的學習能力又發揮了作用,作曲時除模仿力特強外,也擅長轉用與結合,明顯的例子在譜「橄欖樹」時可見端倪,他將原住民歌樂中常聽到的 La-Mi-Sol音程,配上歐式語法 Fa-Re-Mi,成了《橄欖樹》的基本旋律。1979年到 1985年是他創作的黃金年代,學院出身的背景,讓他寫出《太虛吟》、《現象》等新音樂語法的作品,還有為雲門舞集所作的舞蹈音樂,諸如《薪傳》、《吳鳳》、《射日》等都是。 詩人余光中告訴他,流行音樂對現代音樂影響很大,作曲家應該正視這個現象;因為《時代周刊》大篇幅報導搖滾樂團披頭四,卻僅以小版面介紹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的逝世。這一席話讓他期許自己能成為古典與流行間的橋梁,於是投入流行音樂的創作,有了一連串與當代詩人作品的合作,像是三毛的《一條日光大道》、鄭愁予的《錯誤》等。 對抗病魔永不屈服 原本精力充沛,創作力旺盛的李泰祥,卻在 1988年證實罹患帕金森氏症,顫抖、說話遲緩、行動不便影響了創作的速度,但對音樂創作的熱情,讓他堅強的度過重重考驗,在接受了腦部手術後,學習放慢步調,十幾年與疾病相處的經驗,讓他領悟「愛」才是創作的泉源,才能深入心靈,讓生命更見光彩。 李泰祥晚年,病情已被控制,即使體力仍差,但他還是傾 全力、持續不斷的創作。「我想,能夠終生投入我所喜愛的音樂事業是一種恩寵,我希望一直能夠持續下去..。」在一次接受記者的訪問時,他以這幾句話作為結束。2008年他獲國家文藝獎;2014年,李泰祥不敵病魔,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卻永遠遺留下來。 李泰祥在病中依然創作/圖片來源 :聯合報 (轉授權自臺灣微庫 ) 知識加油站 李泰祥,1941年 2月 20日於臺東出生,是阿美族原住民作曲家。 5歲時隨父母移居臺北,以半個「生蕃」的性格從小就是個特殊分子,因無法適應僵化的學校生活,常逃學到校外寫生。12歲時就被老師公開讚譽為具繪畫天分。此外,父親私藏的小提琴是李泰祥僅次於家中獵槍的最愛,無師自通的學會了音樂課本裡全部的曲子。他是少數能以全職音樂創作維生的作曲家,也是少數遊走於流行與學院間而能受到兩方肯定的音樂家。他更涉獵音樂劇的創作,《張騫傳》、《棋王》、《碾玉觀音》都是開風氣之先的劇場作品。就在創作生涯的高峰,1988年他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健康情形惡化;2000年底,醫生在他腦裡植入兩個「脈衝產生器」,才較有效控制病情。直至 2008年初,李泰祥仍創作不輟,直到 2014年去世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