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鄉土寫實畫家

作者:賴瑞鎣

李梅樹—鄉土寫實畫家 第一頁 李梅樹—鄉土寫實畫家 第二頁
李梅樹—鄉土寫實畫家 文:賴瑞鎣 西元 1902年,李梅樹出生於橫溪、大漢溪與三峽溪交會沖積成的三峽,此地以製茶、染布、採煤及煉樟發跡,景氣曾盛極一時。李梅樹自小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住 李梅樹/圖片來源 :聯合報 (轉授權自臺灣微庫 ) 家附近的清水祖師廟一直是三峽人的信仰中心,廟堂的裝飾和廟會活動,在幼年的李梅樹心中潛移默化,對他日後的繪畫生涯、從政、督建祖師廟和執教,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力。臺灣前輩畫家中,李梅樹堪稱經歷豐富的一位,他正式接受繪畫教育的年紀比別的畫家晚,但是終其一生,他堅守著寫實的作畫理念,平實地描繪家鄉的風土民情,他的畫充滿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和溫馨的家園氣氛。 就讀小學時,他開始接觸鉛筆畫和水彩畫,課後常到祖師廟觀看師傅的技藝,並學著用毛筆勾畫民間故事裡的人物。 1918年進入臺北師範學校就讀,儘管此時學校安排的美術相關課程不多,但是他積極學畫,甚至買書自習油畫技法。畢業後他原本計畫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深造,可是未獲父親首肯不能成行。任教小學期間,他仍不斷鑽研畫技,曾參加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的暑假美術研習班。在石川欽一郎的指導下,他發現臺灣鄉土之美,這個機緣開啟了他鄉土題材的創作之旅。就在 1927年和1928年兩度參加臺展入選後,終於獲得兄長的支持, 1928年 11月遠赴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 當他負笈日本之時,正值野獸派等前衛畫風盛行日本畫壇,可是他並未追隨這股狂野的藝術風潮,反而師事日本寫實大師岡田三郎助。岡田三郎助經常以日常生活中的人為描繪對象,又崇尚寫實精神,非常注重光線在物體上的瞬間變化,這些對李梅樹日後的繪畫影響頗大。1934年畢業返臺後,他與畫友一起成立「臺陽美術協會」,繼續與同好切磋畫藝,並且大力推展臺灣美術運動。 留學返臺獻身臺灣藝術與社會 李梅樹自 1927年起多次參展,在臺展中嶄露頭角,1936年參與第十屆臺展榮獲特選獎,贏得免審查的殊榮。自此改向日本帝展進軍,1939年到 1940年之間他曾兩度入選。1941 年底爆發太平洋戰爭,中止了他揚名東瀛的計畫。戰後政權更替,他把對藝術的熱忱轉移到對社會的關懷上,展開從政的生涯。 三峽祖師廟由於戰爭毀損及年久失修,一切百廢待舉。李梅樹以其精深的藝術造詣,在眾望所歸之下,於 1947年接下了督導重建祖師廟的重責大任。爾後,他投注半生的心血在保留地方傳統及民間工藝的技術傳承上。在他的努力與堅持下,重建三峽祖師廟竟成為臺灣民俗藝術的盛事,也培育了不少人才。 1963年起,李梅樹開始擔任學院的美術教育工作,正當西洋抽象畫派大張旗鼓之時,他仍堅守著寫實的畫風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認為學生在學時應先奠定扎實的繪畫基礎,擁有正確掌握形體的繪畫技巧,是自由創作的先決條件。他甚至於帶領雕塑系學生參與三峽祖師廟的復建,讓學生從實務中熟練傳統雕刻的竅門,為傳統雕刻藝術注入新血,樹立了二戰後臺灣廟宇的典範,使三峽祖師廟贏得「東方藝術殿堂」的美譽。 李梅樹因為負責重建三峽祖師廟的工作,傾注後半生的精力,致使遺留下來的繪畫作品數量不如其他前輩畫家。雖然他執著的寫實畫風飽受抨擊,但是在他筆下盡是 1927年至 1983年辭世前的臺灣現實社會情景。這樣一位負笈東瀛攻讀西洋繪畫的畫家,日後卻擔負臺灣廟宇藝術的復建使命,縱橫於西潮和本土藝術之間,他的繪畫因而蘊含著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也見證了一段臺灣藝術史話。 知識加油站 臺灣前輩畫家李梅樹的鄉土寫實繪畫,描述著 20世紀中葉三峽的人文地理和風土民情,他以理想寫實的手法,刻畫地方的自然風光、生活中的平凡人物,與節慶裡的虔誠氣氛。在他的彩筆下,沒有喧譁的戲劇性場景,也沒有激情浮誇的人物,平實是他繪畫的特質。正因為他不隨波逐流,忠於生活體驗,才能夠緊緊扣住稍縱即逝的時光,並且畫出民風純樸的市井人物,為臺灣留下珍貴的歷史佐證資料。 繪畫之餘,他也熱心公益,在地方政壇上貢獻一己之力;甚至於接受重任,長期負責重建三峽祖師廟的督導工作,在他的堅持下,祖師廟得以浴火重生,不僅保留住民間藝術的技術傳承,也使三峽祖師廟成為「東方藝術殿堂」。 晚年的李梅樹又投身教育事業,在前衛藝術風起雲湧之際,他仍一本嚴謹寫實的教學方針,指示學生透過觀察與體驗去認同眼前的家鄉景物,才能化平凡為雋永,畫出真實的臺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