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藩—愛與美的畫家

作者:蔣理容

李澤藩—愛與美的畫家 第一頁 李澤藩—愛與美的畫家 第二頁
李澤藩—愛與美的畫家 文:蔣理容 李澤藩(1907-1989)是臺灣一位了不起的畫家、美術教育家。他一生都在藝術的領域裡努力不懈,留下來的繪畫作品非常多,幾乎沒有人能正確說出他的畫作的數量。而這些作品也都具有藝術水準,後代的美術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都給予相當高的藝術評價,名列臺灣十大前輩畫家之一,更是臺灣重要的美育推手。 李澤藩的作品以水彩畫最多,少部分為油畫。他一生的創作都與土地和人們的情感,有著深刻的聯繫,尤其對他成長的地方—新竹,更描繪了豐富的鄉野、山間、人民勞動的生活影像。他的創作,除了鮮明生動的視覺效果之外,更觸動人心,啟發在地文化的親切感,作品如「淡水風景—觀音山」、「斷崖」、「阿里山」等。 有人請教他,水彩是透明的好、還是不透明的好?用油彩好呢?還是用水彩好?李澤藩的見解是:「這不是材料的問題,而是表現適宜與否的問題。也就是說,能畫得好就好。」他認為從事繪畫的人,對畫材和技法要不斷的有新的嘗試,發揮想像力和創意,不必受到顏料的局限,「要驅使顏料來表現自己的藝術理想」。 這樣的藝術理想就是他努力的目標。李澤藩的兒子李遠哲(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曾說:「在美術展覽裡,欣賞父親傑作的人往往讚嘆他的天分,但我們都知道,這天分是他經年累月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探討慢慢培養出來的。我看父親最大的特質,就是勤奮。我從沒看過比他更勤勞、更用功的人。」 除了對創作投注熱情,李澤藩的一生都奉獻在教育崗位上。他說,跟學生相處有時會遇到失意和令人灰心的事,但透過注意學生的個性、行為,和對他們家庭狀況的了解,可以給予不同的誘導和啟發。往往在自由的作畫氣氛中,學生悶在心中的挫折和苦惱能夠自然的說出來,藉由美術課的開導,順便就把生活、道德引進他們心中了。 他在師範學校任教時,學生都是將來要當老師的人,但也難免有做錯事的時候。有一次接連著多日的陰雨天,年輕的學生沒有地方活動,便在走廊玩樂,打打鬧鬧時一不小心,折斷了窗戶的護欄。有人告到教務主任那兒,破壞公物要被開除者有 4位,李澤藩認得其中兩位平時是善良的孩子,會破壞校內公物應該只是純粹的不小心,而非故意破壞。李澤藩心想,如 果因此將他們開除,不是等於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嗎?他們不就一輩子要背負著這個污點了嗎?於是他這樣建議校長:「如果一個人手腳生了膿瘡,我們一定希望用藥、動手術,想辦法把它治好,而不是把他的手腳砍去。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有責任培植棟梁之才,不能因為看到一點點長得不好的,就把整棵樹砍掉。」 李澤藩教導這些學生「知過必改」,而且做人做事都要認真。「好像畫一幅畫,要觀前顧後,注意細微處,也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才能完成一幅好作品。」李澤藩教過的學生,有很多位在藝術領域裡發揮天分,也有的在教育界、科技界、學術界成為菁英。這,應該都是受到李澤藩認真、勤奮的身教影響吧! 李澤藩引導學生要有對美感的嚮往,有審美的觀察力,知道善惡的分別,以及做人的道德良心。 「美術與人生是不能脫離的,以美、以良心來做事,社會就會圓滿,人人可以安心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