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田與一—嘉南大圳之父

作者:張惠敏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之父 第一頁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之父 第二頁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之父 文:張惠敏 把看天田化為臺灣糧倉 世人只要說到中國的歷史建築工程,就會提到中外馳名、蜿蜒青翠山嶺間、全長6,700餘里的「萬里長城」;殊不知就在我們臺灣寶島,更有長達16,000公里的偉大工程,即「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而八田與一(1886-1942)就是建造嘉南大圳的靈魂人物。他是日本石川縣河北郡今町村人,1910年7月從東京帝國大學土木科畢業,8月即來臺灣擔任總督府土木部技手(技術人員),1914年升任技師。八田與一先後負責規劃桃園大圳等水利設施,並協助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 當時廣大的嘉南平原並不像今天這樣是盛產稻米的糧倉,而是荒煙蔓草,深受洪水、乾旱、鹽害之苦的看天田,農民只能勉強收成甘藷、雜糧糊口。為了改善土地與增產糧食,經由八田與一實地探勘後,於1919年完成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工程設計。翌年,開始動工興建。當時施工的環境十分惡劣困頓、瘴痢肆虐,年僅32歲的八田與一,為了克服環境、經費、設備及技術上的困難,不僅遠赴美、加等地考察,並力排眾議,購置大型土木工程專用機械,其卓越的才能與堅毅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嘉南大圳的上源烏山頭水庫,是臺灣最大的人工湖,其水源主要引自曾文溪和濁水溪。1930年烏山頭水庫完工,5月15日開始給水,傾洩而出的水流經嘉南大圳,滋潤了15萬甲嘉南平原的土地,同時,也流進廣大嘉南農民的心裡。從此以後,嘉南平原沃野千里,成為臺灣最大糧倉。 八田水庫贏得世界讚嘆 由八田與一所設計、督導完工的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讓世界的土木界發出驚嘆與嘖嘖稱奇的聲音。尤其,烏山頭水庫是採用「半水壓土壩工法」所修築的濕式土堰堤(水壩),堤長1,273公尺、高56公尺,貯水量達15,000萬公噸,是當時東亞規模之冠。此工法乃八田特別因應地震地帶所設計,為此,美國的土木學會特別將烏山頭水庫命名為「八田水庫」,並在學會雜誌上介紹給全世界。而嘉南大圳則是綿延如蜘蛛網 烏山頭水庫一景/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般,長達16,000公里的水圳,其中包括10,000公里的「給水路」,潤澤原先乾旱的15萬甲大地,可以栽種水稻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另外,6,000公里的「排水路」,則是去除鹽分,使沙塵飛舞的不毛之地變成可耕種的良田。 專業成就贏得民心 八田與一在臺灣的時間長達32年,將其所學專業完全貢獻在臺灣,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設計監造,將其水利土木專業成就推向高峰。他令人由衷感佩的事蹟不勝枚舉,例如:當年建造水庫之際,八田堅持先為技術員和勞工建設烏山頭職員宿舍,有住宅、醫院、學校、澡堂、娛樂中心、運動場等,照顧員工及眷屬的生活,因為他秉持「有能讓人安心工作的環境,才能做好工作」的信念,與一般殖民者壓榨的高姿態迥然不同,讓員工們感念甚深。員工們合贈的八田與一銅像,並非威風凜凜的高官傲人姿態,反而是身穿工作短衫、腳穿膠套靴、蹲伏沉思的專注模樣,這銅像即是八田深入民心的形象。另一方面,八田並不以水庫和水圳的完工為句點,更為農民引進「三年輪作給水法」,將15萬甲的嘉南平原區劃為三,每年依次栽培水稻、甘蔗、雜糧,這樣一來,所有的地區才能平均的蒙受水的滋潤灌溉,把水庫和水圳硬體設施發揮最高的價值。 1942年3月,八田被日本陸軍省聘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赴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調查。他在5月7日啟程,翌日,所搭乘的「大洋丸」郵輪遭美國潛水艇魚雷攻擊沉沒,他不幸遇害,享年56歲。三年後,日本戰敗投降,日本人必須全數離開臺灣,甫喪夫的八田妻子外代樹,不忍離去,選擇來到丈夫終生事業的代表作—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縱身一躍,結束45歲的人生。嘉南的農民對八田夫婦之死悲痛不已,便在烏山頭水庫旁建置八田夫婦之墓,供人緬懷追悼,也希望他們能繼續守護著畢生最愛的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 八田與一像,附近居民感念八田的無私付出,時常於此獻花致意/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 知識加油站 烏山頭水庫位於臺南縣六甲鄉與官田鄉(今臺南市六甲區、官田區)交界處的烏山嶺,海拔468公尺,於空中俯視水庫,湖岸蜿蜒曲折,宛若美麗的綠色珊瑚,故雅稱為珊瑚潭。潭水由三十多條大小支流匯合而成,水庫蓄水面積達1,300公頃,比日月潭潭面還大三分之一,潭廣水深,潭中浮100多座小島、半島,而周遭環繞的山林面積達4,700公頃,故素以山水風景秀麗而聞名。1969年烏山頭水庫開放觀光,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是臺灣著名的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