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陣的傳承與創新—九天民俗技藝團

作者:林茂賢

寒臺灣藝陣的傳承與創新—九天民俗技藝團 第一頁 臺灣藝陣的傳承與創新—九天民俗技藝團 第二頁
臺灣藝陣的傳承與創新—九天民俗技藝團 文:林茂賢 九天民俗技藝團位於臺中大肚山,附屬於九天靈修院,主祀九天玄女,負責「管教」團員的訓導主任是三太子—李哪吒。九天民俗技藝團表演內容以臺灣的陣頭藝術為主,由許振榮團長於 1995年創立。他是一位外表憨厚、言行木訥,不是角頭大哥也不像一般法師,基於對陣頭的熱忱和「神明的旨意」,在因緣際會下成為民俗陣頭教練。最初九天的成員是由一群社會邊緣人所組成,其中包含中輟生、吸毒者、飆車族、牛肉場主持人以及犯有前科的青少年,由於不喜歡讀書,成績不佳,不符合社會價值標準或因犯有前科而遭家庭、學校放棄,受社會大眾排斥,當他們走投無路之際,來到九天民俗技藝團,希望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在宗教信仰的感召與許振榮團長嚴格的規範與教導下,九天的團員逐漸革除以 許振榮/圖片來源 :聯合報 (轉授權自臺灣微庫 ) 往不良的習性,學習擊鼓、扛神將、扮家將等各種民俗技藝。 一開始團員們對陣頭充滿熱情,對未來懷抱著理想,卻欠缺表演的基本概念,也沒有企劃、行銷能力,更遑論舞臺、聲光、布景設計等專業素養,當時團員們並無薪水、三餐不繼,技藝團也負債累累,一度面臨解散危機。許振榮團長為了提升表演素質,成為真正的藝術團隊,開始聘請專業教師,從基本功開始,訓練團員們的音樂舞蹈動作、身段、也安排陣頭劇場藝術等課程,提升團員藝術素養;並透過各種體能訓練計畫訓練團員的體能、毅力、耐力。 從 1996年至今,每年農曆七月,九天民俗技藝團成員扛著三太子,徒步環島進行體能訓練;2004年更背鼓登上玉山主峰(標高 3,952公尺),成為臺灣第一個背鼓登上玉山的表演團體;2011年九天成員扛著代表臺灣文化意象的三太子神偶,挑戰「國際超跑極地比賽—撒哈拉沙漠賽程」,橫越撒哈拉沙漠,透過各種體能的訓練作為表演的基礎,也藉由信仰規範團員的行為,重新拓展自己的人生。除了體能訓練,許振榮團長也要求團員回到學校繼續未完成的學業,從原本國高中退學的中輟狀態,直至現今團員幾乎皆已完成大學學業,許團長更是以身作則攻讀博士學位,並在 2018年 7月畢業。 此外九天民俗技藝團也積極參與學校、社區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團員們擔任老師、教練得到成就感,也學到尊重自己,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2012年馮凱導演將九天的傳奇故事改編後翻拍成電影《陣頭》,描述九天團員曾因好勇鬥狠、行為偏差被孤立,經過勇於追夢、與團員們努力不懈之下,使民間陣頭得以在劇場舞臺上表演,不再只是廟會中的陣頭團隊,九天的成員不僅技藝精湛、有活力、守紀律,也為自己、為社會大眾改變民俗藝陣等於不良幫派的錯誤印象,這部電影也成為當年最賣座的影片,鼓舞許多陣頭孩子的意志。 鑑於臺灣藝陣文化日漸式微,為傳承藝陣文化,多年來九天不斷精進表演內容,將民間廟會藝陣提升至劇場藝術層次。近年來九天更嘗試與綜藝、舞蹈、音樂團體跨界合作,結合民俗技藝與現代劇場,以劇場舞臺、燈光設計,透過導演、舞監的精心設計,展現臺灣民俗藝術的藝術性與親和力。2017年九天民俗技藝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大肚王朝」,透過鼓聲與舞蹈,以抽象方式描述 17世紀中部平埔族「大肚王國」的興衰歷程,結合多媒體動畫布景與配樂,還原當時漢人欺壓平埔族的歷史,並緬懷這片土地上原來的主人。將原本廟會中的陣頭、雜技,提升為劇場藝術的展現。 「九天」戰鼓氣勢宏偉、莊嚴震撼的鼓藝,加上臺灣特有的神將、官將技藝,不僅多次擔綱國內大型慶典活動主要表演團隊,也多次代表臺灣前往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捷克、香港、非洲、中國等國家演出,帶領「陣頭文化」走出臺灣, 2012年更獲邀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參加「夏日文化藝術節」表演。讓全世界認識臺灣民間文化藝術,感受臺灣藝陣的震撼力! 九天從一個由社會邊緣人所組成的廟會陣頭,發展到今天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陣頭團隊,也成為國際藝術性團隊,呈現臺灣陣頭藝術的豐富性和親和力,但在九天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是九天成員汗水與淚水的累積。九天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放棄自己,雖然不會念書、不愛念書,但只要認真努力,也能在其他的領域發光發熱。九天傳奇啟示我們,讀書並非唯一的道路,但無論選擇任何出路,唯有努力、堅持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