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生—臺灣第一位博士教育家

作者:林立

林茂生—臺灣第一位博士教育家 第一頁 林茂生—臺灣第一位博士教育家 第二頁
林茂生—臺灣第一位博士教育家 文:林立 「哲學」( philosophy)這個名詞是源自希臘文philo(愛)與 sophia(智慧)這兩個字的結合,也就是「愛智」的意思。 「哲學」被定義為「以理性去探討宇宙人生最根本道理的學問」; 換句話說,是使用理性、而不是藉助神話或接受權威去回答宇 宙人生的問題。 人之所以不懂得使用自己的理性,往往是因為自幼年開始,便受到他人有意地灌輸某些信條;因此,專制的統治者都對哲學教育採取戒懼、壓抑的態度,因為哲學鼓勵自主思考、質疑權威。我們從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教授的生命歷程,也可以印證這個現象。 林茂生博士, 1887年生於臺南,父親是前清秀才、私塾先生,因為教導西方傳教士漢文,被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召而皈依基督教,並且成為牧師。因此,林茂生也就讀於教會興辦的中學。由於成績特優,畢業之後教會將他保送到日本念書,後來考入了東京帝大哲學科,並於 1916年畢業,成為臺灣第一位文學士。在返回臺南教書多年之後, 1927年初獲得公費,前往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並於 1929年底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的老師是享譽世界的教育哲學家杜威,希望他能夠留校任教,但是他卻說:「作為一個學者,留在哥大當可償平生夙志,但每念及臺灣家鄉的那群羔羊,我實在非回去不可。」可見他的心時刻懸念急需被啟蒙的無數臺灣子弟。 像林茂生博士這樣的菁英,顯然成為日本統治者施展懷柔、亟欲拉攏的目標;然而,在林茂生於美國所撰寫的博士論文《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之中,他卻率直地批評了日本殖民主義的同化政策,也就是刻意漠視臺灣的歷史以及日常生活中鮮活的文化脈動,卻一味地把與臺灣人民疏遠、無關實際生活的日本文化強加於臺灣學童的腦中。 林茂生博士是援引近代教育哲學的理論去批判日本的同化教育;他在論文中指出,近代教育的宗旨是鼓勵每一個人開發自己內在的創造力,而不是由外部強行灌輸某種特定的觀念與精神。而創造的能力必然是源於自己所熟悉的、每日親身經歷的生活體驗,包括生活迫切需要的知識,以及切身的人際關係經驗,而後加以咀嚼反思、篩選、創新。也就是說,一個人自幼生活環境中的文化,是藉以形成自我認同、情感與價值依歸、人生目標理想的根源;而這樣的人,對自己的社群也將充滿參與感,即責任感。 反之,如果在學校教育中被刻意歌頌、被強加的文化是與日常經驗無關、而且陌生奇異的,則受教育者根本無法參與,並造成自卑的心態,只有盲目崇拜一個不真實、虛幻的目標;但這是一種不健全的心態。 無疑地,日本殖民政權同化教育的目的,便是要讓臺灣人民喪失自信,並斷喪文化創造的能力,轉而只能崇拜日本文化,而沒有其他選擇。而透過中國的古典文史哲書籍,對漢文化心存懷念與夢想、並力圖維護臺灣漢民族的主體性,是那個時代臺灣知識分子普遍的熱望,林茂生也不例外。因此,雖然日本政府給他獎學金到美國留學,他卻仍在論文當中批評日本當局的同化教育,顯然有將保護本土文化之目標向國際訴求的意圖。 1928年,日本政府在臺北創設臺北帝大(臺灣大學的前身),當時的日本校長曾經邀請學成歸國的林茂生博士擔任教授,但是當他從日本校長的口中得知建校的目的是為了日本的南侵作服務,而不是真正為了教育,回家便告訴夫人說:「臺北帝大是要為日本的南進侵略政策服務的,我不希望為這種政策效力。」 林茂生身為教授,可以輕易將自己的子女送入日本孩童就讀的小學,但是當他的長子要就學時,林茂生將兒子帶到臺灣人的小孩所就讀的學校,看著許多打赤腳的臺灣小孩,對他兒子說:「你要來讀這所學校!」在他的家中,是不說日語的,他要臺灣人永遠保存自己的風格與文化,不能被同化消滅掉。 林茂生博士不合作的態度,使得原本寄望籠絡他的日本政府也不可能進一步拔擢他,雖然林博士絕佳的資歷早有資格讓他得到更加崇隆的地位,但他寧願一直留在故里作育英才。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臺,讓林茂生博士像當時的許多臺灣人民一樣歡欣鼓舞且充滿期待,他和其他的菁英一樣,熱情地參與公眾事務,也擔任臺大文學院院長、敢於直言的《民報》社長。很可惜的,戰後的中國百廢待舉,而內戰的烽煙又剝奪了喘息與整頓的機會,大環境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來不及步上軌道,而林博士針對發生在臺灣的施政弊端,坦率地挺身指正,使得他在二二八事件中,於家中被特務帶走之後,便永遠地失蹤了! 雖然林茂生博士個人的生命是在不幸的時代悲劇中結束,但是他已傳播了哲學所高舉的永恆真理;直到今日,他曾經說過的,仍是我們日日應該深切省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