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加恩—臺灣醫生非洲行腳
作者:張益仁
連加恩—臺灣醫生非洲行腳
文:張益仁
虔誠的基督徒家庭
「頂著醫學系畢業生的光環,又考上預官,連加恩原本可以安穩服完 1年 10個月的軍醫役期,過著在許多役男眼中視為「爽官」的軍旅生涯。但他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遠赴非洲布吉納法索。..連加恩說,他不是為要特立獨行,也並非懷著崇高使命感,只是想利用當兵階段增加生命經驗,到一個不曾到過的國家,擴展人生視野。..」(《中國時報》, 2003.2.14)
報紙上這樣報導著遠赴非洲服外交役的連加恩醫師。
連加恩隨臺灣國際醫衛行動團隊前往海地進行災區援助/圖片來源 :聯合報 (轉授權自臺灣微庫 )
連加恩的祖父去世得早,祖母一人扶養 7個小孩以及婆婆,非常辛苦,當時受到一位來自英國牧師的諸多協助,使得祖母成為虔誠的教徒,她的信仰深深影響了家中成員,這樣的環境養成連加恩寬厚篤實的個性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連加恩在父母親及家人的支持下,毅然決然放棄預官的資格,報名參加 2001年第一屆的外交役,不僅當起和以往任何人都不一樣的阿兵哥,也開啟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布吉納法索是一個法語系的國家,連加恩醫師選擇到布國服務,一方面可以為當地民眾提供醫療協助;另一方面可以學習另一種語言,認識不同的文化。他這種積極正向的思考態度,對於往後的服務層面與不斷發生的感人事件,應有相互的關聯。
布吉納法索的土地面積大約是臺灣的 8倍,人口約 1,300萬,連醫師從臺灣搭機加上轉機共花了 36小時才抵達,所以是一個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的國家。當地國民所得約 200美元、10萬人中才有 1名醫生、每 20個人裡有 1人是愛滋病患者、國民平均壽命為 47歲。從這些數字,我們約略可以了解那是一個醫療極度缺乏的地方。連加恩醫師認為:「最困難的地方最有機會。」這個地方改變了他的生活與生命,這個國家成為他從小到大離家最久的「新故鄉」。
「撿垃圾換舊衣」改變布國環境
在 1年 8個月的外交役期間,他最為人津津樂道,也是令國人引以為傲的不外是「撿垃圾換舊衣」、「鑿井」與「蓋孤兒院」這三件大事。連加恩到布國後,臺北榮星教會的教友們就主動收集舊衣服寄給他,一段時間後,舊衣服很快就累積到 60箱,堆滿醫療團的倉庫了。連加恩最初想把這些舊衣服直接送給當地官員或某個團體,這樣最省事,可是又擔心最後衣服無法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後來,他看到路上遍地令人害怕的黑色垃圾袋,靈機一動,向古都古(Koudougou)市政府申請了「撿垃圾換舊衣」的活動。
在發送衣服的前一天,連加恩找木工搭臺子、租音響、帳篷,當天還邀請當地的官員當嘉賓發送第一件衣服,並請來當地教會的牧師布道傳教。「三袋垃圾換一件衣服」,短短兩個小時,就把 60箱的衣服發完,這次活動還登上了當地電視臺。連加恩的父親連益雄先生在這次活動之後,感動地說:「這些衣物不只是我們的教友所捐,還有來自不同信仰,有心為善的臺灣同胞!」
「把鑽戒換成一口井」解決用水問題
連加恩經常到拉圖村(Latou)的孤兒院幫忙,發現村子裡的三千居民共用兩口井,一口井在 2001年 3月已淤塞,另一口井打出來黃色混濁的水簡直是泥水,裝在臉盆裡連底都看不到,孤兒院的孩子每天早上 4點就要到別村打水,頂著酷陽,一天只能來回兩趟,連吃飯飲用的水都不夠,更不用說是其他盥洗用。連加恩決定要為村民打一口井,榮星教會再度發動募捐,教會裡有一位鄭太太聽到消息的那一天恰好是她的生日,她想起先生曾經答應要送她一顆鑽戒,回家時向先生提起是否可以把鑽戒換成其他東西?鄭先生欣然同意,她就對先生說:「我要把鑽戒換成一口井。」結果,連加恩挖到了一口好井,井雖淺,但出水量卻是一般井的兩倍,水質更可以生飲。現在這口井旁豎著一面紀念牌,以法語和摩西族語書寫著:「來自臺灣教會的愛!」
「蓋孤兒院」圓兩代人的夢
布國因為醫療技術不發達、醫療資源缺乏與文化差異,使得愛滋病氾濫、各式疾病肆虐,產生許多孤兒,這些孤兒也伴隨產生失學和喪失發展的機會;連加恩知道同事 Gilbert的家鄉急切希望能蓋一間孤兒院的計畫後,同意著手規劃,加上連加恩的祖母連紀隨女士,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蓋一所孤兒院。連加恩如果能在遙遠的非洲完成這項計畫,可說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只是,蓋孤兒院從取得土地、新建房舍、採購設備到人員薪水等需要很多經費,捐水井的陳女士和先生再度慷慨拿出 60萬元。後來,參與捐款的人愈來愈多,最讓連益雄、連加恩感佩的就是當時就讀國小一年級且患有罕見疾病的巫以諾小朋友,不但捐出自己儲蓄多時的撲滿,還到大樓掃地賺零用錢好再捐贈幫助布國的孤兒們。
持續迴響臺灣人的感動
連加恩退伍後,回到臺灣的他和夫人高麗婷女士,馬不停蹄地接受各機關、團體、企業的採訪、演講和到學校與小朋友面對面分享。從他們口中,說出了一則又一則的臺灣人情故事,
在島內引起的迴響更大。許許多多國人在分享他們這些感人的濟世助人畫面後,持續對布國人民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協助。
知識加油站
外交役
我國自1959 年於越南成立農業技術團推動國際合作業務以來,成果輝煌,備受國際社會讚譽。政府為解決我國駐外人力培訓之需要,擴大國內青年國際視野,善用民間力量推動全民外交及拓展國際活動空間,行政院核定自2001 年起實施外交役。連加恩醫師與羅一鈞、黃閔農、阮耀鋒等都是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由於役男們遵守規章、克盡本分,有效分攤駐外技術團的工作,深受我各駐外技術(醫療)團、駐外館處及友邦各界的歡迎及讚許,更由於其優異的表現,為臺灣在國際社會贏得許多尊敬和友誼。